网站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动态
小米怎么了?
发布时间:2025-09-28

26256485-q6BCDS.jpg?auth_key=1759075199-

9月19日,小米集团(01810.HK)的股价上演了一出“过山车”行情。当天一开盘,因为旗下小米汽车宣布召回近11.7万辆SU7标准版电动车,股价一度下跌近2%。但没过多久,随着新能源板块整体走强,市场情绪回暖,小米股价又慢慢回升,最终有惊无险。


这一波震荡,反映出投资者对“科技公司造车”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大家看好小米在智能驾驶、科技创新上的“光环”;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或召回事件,又会担心现实风险。


当智能驾驶的技术光环遭遇现实安全隐患,投资者如何权衡短期风险与长期价值?

01


|召回不只是修个软件那么简单

这次小米汽车的召回,问题不小,影响也大,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和用户信任。


1、召回了哪些车?有多严重?

车型:小米 SU7 标准版。

时间范围:2024年2月到2025年8月生产的车辆。

数量:高达 11.69万辆,约占小米汽车过去一年半总产量的 45%。


问题出在哪?主要集中在 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类似“自动跟车+变道”)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可能失灵——比如识别不到障碍、提醒不及时、处理不当。如果司机没及时接管,就可能引发碰撞。


这个问题,和今年3月安徽高速那起致命事故高度相关:一辆开启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施工改道路段未能识别隔离带,以116km/h高速撞上,造成3人死亡。


这已经是小米汽车上市后第二次大规模召回:第一次(2024年11月):因自动泊车功能的云端服务偶尔出错,导致车辆可能撞上静止障碍物,召回了3万多辆。短短10个月内,两次召回都出在智能驾驶这个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功能上,难免让人质疑: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研发和质量控制到底靠不靠谱?


这次问题暴露了小米在自动驾驶算法上的不足:L2级辅助驾驶虽然能“帮忙开”,但不能完全依赖;在急弯、施工路段、恶劣天气、车道线不清等“极端情况”下,系统必须足够“聪明”和“稳”;这需要大量真实路况数据训练,以及多重安全备份。


但小米作为“跨界玩家”,自动驾驶团队才成立三年,而特斯拉已经干了十多年,数据积累和经验差了一大截。更关键的是:L2级系统容易让人“误以为很安全”,结果司机放松警惕,一旦系统出问题,就来不及反应。这对人机提醒、接管机制的设计要求极高。


02


|市场对小米“还算宽容”

虽然这次召回事件挺严重,但小米股价并没有“崩盘”,反而在下跌后很快回升,没有出现断崖式暴跌。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大环境好,新能源车整体在涨。当天,整个新能源汽车板块表现不错: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 上涨0.78%;已连续10天有资金流入,合计“吸金”超6亿元。


行业基本面也强劲:2025年8月,中国新能源车出口 22.4万辆,同比翻了一倍;今年前8个月,累计出口 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这种“行业火热”的大背景,就像一层“缓冲垫”,稀释了个股的负面消息,让市场情绪不至于失控。


从交易数据看,小米股价下跌时,有资金在“抄底”:港股通数据显示,9月19日内地资金净买入小米2.3亿港元,比过去五天的日均买入量多了40%。这说明不少内地投资者仍然看好小米的长期价值,认为这次只是短期波动。


为什么扛得住?因为汽车还没那么重要。目前,小米汽车在集团整体收入中占比很小(估计不到5%),小米真正的赚钱主力还是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IoT)。


所以,哪怕汽车业务出点问题,也动摇不了整个公司的基本盘,投资者不会因此就全面看空。


03


|大风险是用户不信任了

除了短期股价波动,这次召回事件可能让市场重新思考:小米汽车到底值多少钱?过去,投资者给小米这类“科技公司造车”的估值,通常愿意多给三个“加分项”。


品牌加分:小米有上亿手机用户,大家觉得这些用户可能会“顺手买”小米汽车。

生态加分:手机、家电、汽车能打通,实现“全屋智能”。

技术加分:强调“软件定义汽车”,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


其中,技术加分最脆弱——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大家就会怀疑:你真的能把软件做好吗?“软件定义汽车”这个故事还能不能信?


直接代价:真金白银的损失。回不是发个声明就行,要花钱:行业平均来看,每辆车召回成本在 500到2000元;小米这次涉及 11.6万辆,直接支出可能在 5.8亿到23.4亿元之间。


更烧钱的是后续补救:要加强算法,就得建更多数据中心;要测试极端场景,就得买更多测试车、扩大车队;预计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将从现在的 18% 提高到22%,进一步压缩公司利润。


简单说:不仅要赔钱修车,还要追加烧钱搞研发。


更大的风险是用户不信任了。对小米来说,最怕的不是赔钱,而是用户心凉了。调查显示:智能汽车用户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每下降1%,愿意买车的人就会减少1.8%。而小米SU7的主要买家,是30-35岁的年轻科技爱好者,占比高达62%。他们虽然爱尝鲜、愿意试新技术,但同时也特别看重品牌是否靠谱。


如果这次问题没处理好,或者以后再出类似事故,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钱可以再赚,但用户信任一旦受损,就很难挽回。


04


竞泰观察|分阶段关注重点

小米汽车的这次召回,暴露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互联网公司“快速试错、快速升级”的风格,和汽车行业“安全第一、万无一失”的要求,天生就有冲突。科技公司习惯“先上线、再优化”,但汽车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出大错。这种文化上的“碰撞”,正是小米这类跨界玩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资本市场的表现,体现了“边走边看”的态度:知道智能驾驶有风险,不能掉以轻心;但也认可小米在生态、品牌、技术上的长期潜力,不因一次问题就全盘否定。


想看清小米汽车到底行不行,可以分三个阶段来看:

✅ 短期(接下来几个月)
重点关注:10月份软件升级后,车主的真实反馈如何?系统是否更稳了?用户还敢不敢用辅助驾驶?

✅ 中期(半年到一年)
看两个关键数据。SU7的销量走势:是继续增长,还是开始下滑?研发投入:钱花得更多了,有没有换来技术进步?

✅ 长期(两三年以上)
看小米能不能真正实现“生态联动”——比如手机、汽车、家电无缝连接,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而不只是概念。


目前小米股价在51港元左右,市盈率约28倍,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约15%。这个“溢价”能不能撑住,关键看两点:小米能不能快速修复技术问题;大家是否相信它有一套靠谱的风险控制体系。


如果能做到,溢价就值;如果反复出事,市场就会重新定价,股价也可能回调。


统一服务热线:
18117862238
邮箱地址:yumiao@jt-capital.com.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8层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  

快速链接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