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英伟达正在悄悄“收缩”它刚起步的云计算业务。
英伟达已经减少了拉拢企业客户使用其 DGX Cloud 服务的力度,甚至计划把这项服务主要留给自己用——比如给公司内部的AI研究人员提供算力支持。
这意味着,英伟达原本想大干一场的“云生意”,现在踩了刹车。
|为什么突然调整?
主要原因是:市场不买账,需求太弱。
英伟达曾豪言要花130亿美元,从亚马逊、微软这些大型云服务商手里租回自家AI芯片,再打包成DGX Cloud服务转租给企业客户,并设定了高达150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
但现实很骨感:很多AI开发者觉得DGX Cloud太贵了!相比亚马逊AWS、微软Azure这些传统云平台,英伟达的报价高了不少,客户自然犹豫。简单说,价格太高,大家嫌贵,不愿买单。
另一个“意外好处”:缓和了和大客户的矛盾。
英伟达自己做云服务,其实有点“自己打自己人”——因为它的主要客户(如AWS、Azure)本身就是云巨头。这就像你把刀卖给别人,又自己开个武馆抢生意,关系肯定尴尬。
现在英伟达退一步,不再大力推广DGX Cloud去抢市场,反而让这些大客户松了口气,缓解了合作关系的紧张。毕竟,这些云服务商贡献了英伟达近一半的收入,不能得罪。
|业务重心转向内部研发
据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现在把自家 DGX Cloud 的大部分算力,都留给了自己人用。公司内部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正用这些强大的服务器,干各种核心工作:
设计下一代AI芯片,
训练自家的AI模型,
做各种前沿技术研发。
换句话说,原本打算“租给客户赚钱”的云服务,现在更像是英伟达的“内部研发工具”。
不过,DGX Cloud 负责人 Alexis Black Bjorlin 在接受采访时否认公司改变了战略。她说:“我们的研发团队确实需要大量算力,但客户也需要。我们的策略没变,还是既服务自己,也服务客户。”
但有一个细节很说明问题:在最近的财报中,英伟达悄悄删掉了一句话——过去几个季度都会提到“云支出承诺中有一部分用于DGX Cloud”,这次却只字未提。这一变化被外界看作是一个信号,英伟达可能已经不再把对外提供DGX Cloud服务当作优先事项了。
简单总结:嘴上说“没变”,但行动已经“转向”。虽然没正式宣布,但从资源分配和财报措辞来看,英伟达显然更看重用这些算力先把自己的技术搞上去,而不是急着靠它对外赚钱。
|新服务模式寻求突破
虽然英伟达收缩了自家的DGX Cloud服务,但它并没有完全放弃云市场。今年夏天,它推出了一个新玩法:DGX Cloud Lepton。
这不像之前的“自营模式”,而更像一个“GPU版淘宝”——英伟达搭建一个平台,让各大云服务商(比如AWS、Azure等)自己把空闲的GPU算力“上架”,企业客户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台租用。
和之前的区别在哪?
老模式(DGX Cloud):英伟达自己租下大量GPU,打包成服务再转租给客户,相当于“自己开店卖”。
新模式(Lepton):英伟达只做“平台”,云服务商自愿把算力挂上来,相当于“让别人来开店,我提供集市”。
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有点冷。
据一些参与Lepton平台的云服务商高管透露:这个新服务进展缓慢。为啥?因为他们觉得——英伟达这是在“抢生意”。他们担心英伟达通过这个平台,直接和自己的大客户对接,时间久了,客户就不再需要他们这些中间商了。等于自己帮英伟达搭了个“跳过我”的桥梁。
英伟达想当“平台方”,既卖芯片又撮合交易。但云服务商们却不买账——怕被架空,干脆冷处理。这场“算力争夺战”,表面是技术合作,背后其实是谁掌握客户、谁掌控话语权的较量。
竞泰观察|不是“放弃”,而是“聚焦”
很多人以为英伟达“云业务失败了”,但竞泰认为它只是换了个打法:从“亲自下场卖服务”,转向“全力卖芯片+赋能巨头”。它的核心优势从来不是“运营云”,而是——造出全世界最抢手的AI芯片。
1. 对英伟达(NVDA):短期利空,长期利好
短期:1500亿云营收目标可能下调,市场或有失望;
长期:聚焦芯片主业,巩固与云巨头的合作关系,反而是更可持续的模式。不必恐慌,核心逻辑未变。
2. 对云巨头(AWS、微软、谷歌):压力减轻,合作更稳
少了一个“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对手;可以更放心地采购英伟达顶级芯片,无需担心“被抢客户”。利好云服务商的AI扩张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