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联储理事、下任美联储主席的热门人选之一克里斯托弗·沃勒再次呼吁立即降息。
沃勒在公开讲话中表明态度:支持美联储9月16日至17日的下次货币政策会议降息25个基点,并预计未来三到六个月内还会进一步降息。
|沃勒说了啥?三句话划重点
1.“我支持9月降息25个基点”。明确表态将在9月16-17日的FOMC会议上投票支持降息,不搞“鹰派姿态”。
2.“别等失业率飙升才行动”。他担心劳动力市场正在“悄悄走弱”,如果等到数据全面恶化再降息,货币政策就会“落后于曲线”——这是央行最怕的事。
3.“未来3-6个月还会再降”。他认为这不会是一次“象征性降息”,而是一轮宽松周期的开始,节奏将取决于后续数据。
为什么现在这么担心就业市场?
别忘了,美国经济最近的“成绩单”有点拉胯:7月非农仅增7.3万人,远低于预期;失业率升至4.2%;前两个月数据还被大幅下修。这说明:就业市场不是“软着陆”,而是“已经开始降温”。而美联储最怕的,就是“通胀刚压住,就业却崩了”。沃勒的意思很明白:宁可早降一点,也不能晚降一步。
沃勒为何“举足轻重”?他不只是普通理事,而是:FOMC常任投票委员,对利率决策有实权;特朗普政府重点考察的主席候选人之一,政策立场更贴近白宫对“降息”的期待;学术背景深厚,在美联储内部有广泛影响力。
他现在公开呼吁降息,相当于在为9月FOMC会议“预热市场情绪”,也为未来可能的宽松周期铺路。
|美联储的“降息剧本”正在一页页翻开
继昨日明确支持9月降息25个基点后,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今天又补充了几个关键细节——降息要来,但不会“猛踩油门”;数据是方向盘,就业是风向标。
沃勒认为,货币政策该从“偏紧”转向“更中性”。他定义的“中性利率”是:比当前4.25%-4.50%低1.25到1.5个百分点。换算下来,中性利率区间约为2.75%-3.25%。这意味着:未来6-12个月,美联储可能总共降息100-150个基点。
为什么现在必须动?
怕“落后于曲线”。他引用美联储内部研究强调:通胀已接近2%目标(剔除关税扰动后);长期通胀预期稳定;劳动力市场疲软风险上升。他说:“我不打算让政策大幅落后于形势。”这句看似平淡,实则分量极重——美联储最怕的不是“降太快”,而是“醒太晚”。
不只是政策,更是“权力博弈”。
就在上周,特朗普突然宣布解雇另一名理事丽莎·库克,理由是“涉嫌抵押贷款欺诈”,但库克已提起诉讼,称此举违法,是政治干预央行独立性的信号。这说明什么?白宫正在试图重塑美联储的权力结构,而沃勒的“降息派”立场,恰好与特朗普“要更低利率”的诉求高度一致。
|鲍威尔“松口”:降息大门已开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上周五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终于说了那句市场等了半年的话:“是时候考虑调整货币政策了。”不是“可能”,不是“观望”,而是明确承认:劳动力市场的“下行风险正在上升”。
一句话翻译:降息,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怎么降的问题。
关键信息梳理,看懂鲍威尔的转向信号:
1. 去年降了100个基点,今年按兵不动。从2024年9月(特朗普当选前)开始,美联储连续降息,累计下调1个百分点;但进入2025年,利率一直维持在4.25%-4.50%不变,主因是:担心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会把通胀重新点燃。
目前通胀仍在2.8%左右,高于2%目标,所以不能“大刀阔斧”降息。
2. 现在,风向变了:就业比通胀更让人担心。鲍威尔明确表态:“劳动力市场的下行风险正在上升。”这意味着:央行的关注重心,正从“抗通胀”转向“稳就业”;即使通胀还没完全达标,也不能坐等失业率飙升才行动。
3. 关于关税,他给了个“定心丸”。市场一直怕:加关税,物价涨,通胀反弹,降息没戏。但鲍威尔表示:关税更可能带来物价的一次性上涨,而不是持续的通胀螺旋。这个判断至关重要——说明美联储不会被短期涨价吓住,仍有空间进行周期性调整。
鲍威尔话音刚落,金融市场立刻“抢跑”: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从讲话前的75%飙升至86.2%(CME FedWatch数据);10年期美债收益率应声回落;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科技股领涨。
这说明:市场不仅听懂了,而且已经下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