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加强了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由原来的"当年度+3年周期"改为"当年度+3年周期+5年周期"结合。旨在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降低短期波动影响,提升权益投资积极性,更好发挥保险资金"压舱石"作用。
|考核方式有变化:更看重长期表现
《财政部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统称《办法》)相关规定,中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以前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考核,主要看的是净资产收益率(ROE),而且是结合“当年指标”和“3年周期指标”一起来评。
现在不一样了,新的考核方式变成了三部分结合:
当年度指标(当年的ROE):权重30%
3年周期指标(平均ROE):权重50%
5年周期指标(平均ROE):权重20%
简单理解就是:你今年赚得多不多,只占三成;三年稳不稳定,占了一半;五年能不能持续赚钱,也得算两成。换句话说,短期冲业绩不香了,拉长时间看“耐力”才是王道!
为什么这么改?引导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保险公司手里的钱很多是老百姓的养老金、保障金,不能拿来“炒短线”,得稳着来。
避免急功近利:如果只看短期收益,容易让公司为了完成指标去冒险、追热点,反而可能埋下风险。
鼓励长期价值投资:把考核周期拉长,有助于推动保险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需要时间沉淀的领域。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变化
这次《办法》中提到,经营效益类指标里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不再仅仅看当年的表现了,而是改为结合当年度、3年周期和5年周期三个时间段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
当年度指标(当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权重为30%
3年周期指标(3年平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权重为50%
5年周期指标(5年平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权重为20%
为什么要这样改?防止短视行为:
如果只看当年的业绩,公司可能会为了完成短期目标而冒险,甚至做出一些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决策。
鼓励长期稳健发展:将考核周期拉长,能够促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长期的价值积累和资本的安全性,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国有资产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健的增长,避免因市场波动或短期操作失误导致的重大损失。
具体怎么理解这些指标?
当年度指标(当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这是对当年运营情况的直接反映,权重30%。如果这一年表现优异,会对整体评分有很大帮助。
3年周期指标(3年平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这一部分权重最大,占50%。它考察的是公司在过去三年的整体表现,更能体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5年周期指标(5年平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虽然权重只有20%,但它反映了公司在更长时间内的稳定性,是衡量公司是否具备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保险公司不仅要会“收钱”,更要会“管钱”和“用钱”
很多人以为保险公司就是卖卖保险、赔赔钱,其实它更像是一个“资金管理者”——一边收保费(负债),一边拿这些钱去投资赚钱(资产)。所以,怎么让这两边更好地配合起来,是关键。
《办法》里提到,保险公司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 期限结构匹配
就像你借钱给别人,你要知道啥时候能收回;保险公司也要清楚,自己未来什么时候要付理赔金、退保金,再根据这个时间安排投资,避免“钱还没回来就得还”的尴尬。
2. 成本与收益平衡
收进来保费是有“成本”的,比如承诺给客户的赔付和收益;投出去的钱也得赚得回来,不能投亏了。一句话:不能光想着多赚钱,还得控制风险,稳字当头。
3. 现金流对得上
简单理解就是“进来的钱”和“要出去的钱”得对得上号;如果突然有一大笔赔款要支付,结果钱都套在投资项目里出不来,那就麻烦了。
这几年股市波动不小,很多保险公司也在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这次政策也强调了一点:权益类投资(比如股票、基金等)可以有,但要适度、理性、讲策略。
不是说不能买股票,而是要看:市场机会好不好?风险能不能承受?是为了短期炒一把,还是长期布局?把握好节奏,才能既赚钱又不踩雷。
实现目标:稳定增长+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让所有者权益稳步增长;确保国有金融资本不仅“保本”,还能“增值”。说白了,国家交给你的这笔钱,不能让它缩水,还要越滚越大!
|提升投资管理能力
这次政策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做到几点:
严格执行内部投资制度
就像打游戏要有规则、开车要守交规一样,保险公司做投资也必须有一套清晰的“操作手册”——也就是内部投资管理制度。而且,这套制度不仅要执行到位,还要不断优化升级。
完善投资决策流程和风险评估体系
不是谁拍脑袋就能投,而是要:先调研(尽职调查);再分析(收益能不能覆盖成本);然后评估风险(出了问题有没有应对方案);最后再决定要不要出手。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盲投”玩家。
强化风险管理、交易管理和投后管理
很多人只关注“投了没”,但真正高手看的是“怎么投”、“投完之后怎么办”。所以现在特别强调三个环节:投资前的风险控制:防患于未然;交易过程中的合规与透明:确保每一步都经得起查;投后的跟踪管理:项目投下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要持续盯住回报率、风险变化,必要时还得及时退出止损。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今后不能再“粗放式”投资了,而是要像老司机一样,开得稳、看得远、刹得住——从头到尾都要精细化管理,既要赚钱,更要安全。
竞泰观点|让投资更淡定
过去我们评价保险公司投得好不好,很多时候是看它一年下来赚了多少,这就像考试只看期末成绩一样,容易导致“临时抱佛脚”或者“追涨杀跌”。
但现在不一样了,《办法》提出,要对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实施三年甚至更长周期的考核机制,并且:不仅考核投资机构整体表现;还要看具体投资经理和产品组合的表现;同时也要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确保这套“慢节奏”的考核能真正落地。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告诉保险公司:别急着赚钱,稳着来,看得远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