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车企投入智能底盘研发 在重资产、高壁垒的汽车产业链中,车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近年来部分OEM如长城、比亚迪、吉利等纷纷通过成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的模式进行智能底盘技术自研,车企研发子公司开始扮演Tier0.5的角色,智能底盘将助力0EM提升汽车产品竞争力以及品牌溢价。 |智能底盘供应合作模式重塑,未来底盘开发高度自主可控 传统汽车软件开发高度依赖供应商,汽车软件开发基于线性结构的V模型,主机厂通常到整个过程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因此整车开发周期较长。随着汽车智能化转型升级,主机厂开始应用以计划为导向的敏捷开发理念进行软件开发,实现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极大缩短整车开发周期。 基于整车开发周期的缩短,智能底盘产业的合作模式将被重塑。传统供应关系下的主机厂直接购买Tir1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的合作模式将转变为新型供应关系下的由主机厂负责架构设计以及上层软件开发的模式。在新型供应合作模式下,主机爪可以实现高效的智能底盘闭环迭代,通过车端数据实现软件的快速迭代开发,最终通过OTA升级实现功能优化。 |线控制动:EHB搭载率快速增长,EMB伴随高阶智驾逐步导入 EHB渗透率快速提升,one-box方案成为主流。根据佐思汽研数据统计:2023H1线控制动EHB装配率达到21%,预计2025年线控制动EHB装配率将达到45%;另外,one-box在线控制动EHB搭载量中占比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one-box占比将达到90%。 L4及以上高阶智驾更倾向于搭载EMB,但目前仍面临技术和量产两大难题。EMB凭借更高制动功率、更快响应速度、更精准制动控制,有望成为线控制动终极形态之一。但因为EMB取消了制动踏板和制动器(盘式或鼓式制动器) 之间的机械连接,对整个系统可靠性要求极高;而且大功率工作时产热严重,存在散热和电磁干扰难题。 |线控制动:EHB外资领先,国内下注EMB EHB国产化率提升,但处于二供地位份额不高。根据车型与供应商匹配数量来看,统计2022年以来工信部披露的配套线控制动车型的数据(工信部352-387批次),博世份额占39%,伯特利份额占29%,形成明显双龙头格局。到第387批次中,配套线控制动的车型接超二分之一引入国产线控制动供应商(伯特利/弗迪/拿森等),国产替代呈加速趋势。尽管国产制动供应商已经进入了大多数主流主机厂配套体系,但目前大部分是通过二供引入实际的配套份额不高。 EMB国内有换道超车的市场机会。外资厂商当前EHB领先,国内主机厂有强大动力推进EMB研发和量产落地,如小米与凯众股份、万安科技一同参股了线控制动EMB创新企业——炯熠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持股15.27%。国内部分初创企业目前也较为重视EMB产品的研发,例如格陆博、利氪科技等凭借技术优势及EHB产品的量产经验,在EMB系统的量产上进展较快。 |线控制动:前湿后干或为过渡形态 在前湿后干结构中,作为主制动轮的前轮采用EHB,可以提供更大的制动力,并且可以提供失效备份以满足法规要求;而对制动力需求不大的后轮则采用EMB,可以缩减液压管路的长度,同时能够实现电子驻车功能。 前湿后干既能满足L3法规对于冗余的要求,又能满足成本考量,有望成为EHB到EMB的过度产品形态。 |线控制动:EMB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放量 预计EMB将在2025年实现投产上车,到2027年快速放量,2027年和2030年市场规模分别达到31亿、138亿元,2025-2030年CAGR5为115%。 核心假设: •2025、2030年,线控制动渗透率分别达到45%、70%; •2025、2030年,EMB在线控制动中渗透率分别为1%、40%。 |线控转向:海外领先,国内追赶 由于线控转向系统所需的关键零部件与EPS类似,是基于EPS产品的技术衍生,因此当前具备线控转向能力的厂商大多都是传统的Tier1供应商,包括博世、采埃孚天合、耐世特等。同时因转向系统的电动电机、电控、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也都由厂商自供,具有一定壁垒,故而能够切入该领域的国内厂家还相对较少。 根据耐世特2022Q3投资者交流材料,耐世特在2022年前三季度内获首个来自全球领先OEM的线控转向定点;根据耐世特2023半年报,耐世特在2023上半年获第二个来自全球领先OEM的线控转向定点。 国内来看,2021年,长城发布咖啡智能线控底盘研发计划,计划在23年实现完全整合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悬架的底盘系统量产,目前该项目由旗下的蜂巢智能转向负责开发,正在整车上进行试验和标定,计划于2024年实现在长城某款车型上的搭载量产;22年10月,蔚来与采埃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线控转向领域展开合作,成为国内第二家计划将线控转向技术正式量产上车的车企。22年,伯特利、拓普集团等零部件供应商也开展了线控转向技术的研发。 |线控转向:政策环境解绑,市场稳步增长 政策环境有所放松,加速线控转向上车:2022年1月,汽车转向新国标实施,删除不得装用全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2022年4月,《线控转向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发布,总目标是在2025年、2030年实现国际领先的L3+、L4+级自动驾驶的线控转向系统,线控转向的渗透率达到5%、30%。 基于此渗透率预测,线控转向市场空间将在2025、2030年分别达到53、272亿元,2025-2030年复合增速为38%。 |智能悬架:为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价值 空气悬架的应用升级进一步提升了悬架系统的价值量。相较于传统悬架而言,空气悬架系统以空气弹簧取代了钢制弹簧,利用空气的可压缩性实现弹性作用,获得更加优良的弹性特性;通过将电磁减震器替换为电控减震器,实现阻尼特性的可调节,主动控制悬架软硬;在发动机舱或后备箱增加了空气供给单元。 同时,空悬系统还需新增ECU控制单元,以收集传感器上传的车身高度等外部信息,据此作出决策处理并发出相应的指令信号。新增和升级的零部件为空气悬架系统带来了更高的价值量,目前整套空悬系统价值在8000 元以上,较传统悬架提高数千元。 |智能悬架:美欧先发,但本土企业已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 空气悬架始发于美欧,产业成熟度高,核心供应商包括大陆、威巴克、威伯科等,居于市场垄断地位。其中,2021年大陆集团汽车电子系统常熟工厂正式投入运营,主要生产空气悬架模块和组装空气供给系统,年产能达20万套,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威巴克和威伯科的电子悬架系统主要应用于卡车、挂车等商用车。 乘用车应用难度远高于商用车,给国内智能悬架厂商提供了追赶机会,代表公司有保隆科技、孔辉汽车、拓普集团等。 商用车空气悬架主要专注于保证车辆足够的离地间隙以及保证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对车辆舒适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空气弹簧的性能要求更是低于乘用车,空间比较大也方便悬架的布置,这就使得威巴克、威伯科等企业仍需要进行比较长时间的匹配研发与性能优化,这也给予国内空气弹簧及悬架系统小总成的自主供应商加速追赶、抢占国内市场份额的机会。 盖世汽车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装机量排名第一的孔辉科技及排名第三的保隆科技两家本土供应商,合计占据超65%的市场份额。到2024年104月国内厂商已占据前三合计80.4%的份额。 |智能悬架:降本推动渗透率提升 2023年全年,国内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56.4万辆,渗透率达到2.7%;2024年1-4月,国内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18.9万辆,渗透率达3%,同比增幅高达40%。目前国内空气悬架各个部件中,外资仍占据空气供给单元、减振器主要份额。随着空悬部件进一步国产化,空悬系统有望进一步降本,并加速向30万元以下车型渗透。 假设: 2025、2030年,空气悬架渗透率6%、21%。 2025、2030年,CDC减振器渗透率为13%、35%。 预计,空气悬架市场空间将在2025、2030年分别达到123、410亿元,2025-2030年复合增速为27%。 CDC减振器市场空间将在2025、2030年分别达到100、256亿元,2025-2030年复合增速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