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吊舱行业概述
|光电吊舱发展历程
光电吊舱是一种安装在飞机(有人机或无人机),或其他航空平台上,主要用于收集光电(如红外、可见光和激光)信号的一种任务载荷设备。
光电吊舱技术是研究适应具体任务的光学成像和电子设备有机耦合技术。对其的研究不限于降低设备重量、功耗、成本、体积;提升传感器的质量、数量;多载荷成像的稳定性、主动性、全流程自动化、灵活性;多源数据的对齐融合、有效存储和高效传输。
|光电吊舱类型简介
根据搭载无人机的航程,光电吊舱可划分为超近程无人机(50km)吊舱、近程无人机(50km~300km)吊舱、中程无人机(300km~1,000km)吊舱、远程无人机(大于1,000km)吊舱等种类。
近程飞行器的光电吊舱一般需满足ISR(情报、侦察与监视)能力,中程及远程飞行器机载光电吊舱一般还需具备武器瞄准、制导等功能。
因此,近程无人机吊舱更注重集成度、小型化、轻量化,中程及远程无人机吊舱则更注重于作用距离及多任务能力。相较于远程无人机,近程无人机的吊舱单机价值量较低,但由于近程无人侦察机可大量编配于小规模作战分队执行战场侦察监视任务,及时准确了解前沿战场的态势,因此,未来市场需求容量或更大。
|光电吊舱核心技术
无人机与光电吊舱的结合,特别是四光吊舱(包含可见光、红外热成像、广角和激光测距技术)的应用,为无人机提供了强大的侦察和测量能力。
|光电吊舱硬件关注点
集成度:四光吊舱需要将可见光、红外热成像、广角和激光测距技术集成于一体,实现多功能的一体化设计,以提高无人机的侦察和测量能力。
稳定性:吊舱需要采用先进的稳定技术,有效隔离无人机机体的扰动,保持视轴的稳定,从而确保图像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适应性:吊舱需要适应不同的光线条件和天气状况,既能在白天工作,也能在夜晚或恶劣天气下正常工作。
耐用性:吊舱需要采用耐高温、耐腐蚀、耐冲击的材料,以确保其结构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时,吊舱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安装、维护和拆卸的便利性,以确保其能够长期可靠地工作。
|光电吊舱市场规模
国防安全领域在战场感知方面的需求持续增加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上的提高,是光电市场的强劲增长主要的驱动因素。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 机构公开的数据显示,全球光电设备市场规模预计2020-2025 年复合增速达5.0%,市场规模将从414 亿美元增长至527 亿美元,其中军用光电设备细分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 年的97亿美元增长到 2025年的 13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6.1%。
据其预计未来亚太地区军用市场份额增速最快,主要原因系地面、舰艇和机载平台对光电设备需求不断增加。
国内光电吊舱2022年市场规模合计约5.86亿美元,其中军用领域约3.9亿美元。
|光电吊舱产业链
航空光电吊舱行业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光电传感器、光学镜头、图像处理器、光纤光缆、电路板、结构件等。下游最早也是主要服务于军工领域,用于侦察、监视、目标跟踪、火力引导等任务。目前应用领域已经拓展到民用,如环境监测、消防救援、地质勘探、科学研究、医疗诊断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