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会——基建端
|“软基建”:低空航路设计和低空空管系统需转型
低空空管将整体呈现“边建设、边探索、边完善”的发展节奏,当前各种技术均有机会。
由于低空空域放开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尚未形成成熟的低空/无人机的空管系统。《无人机系统空域管理技术》提出了一种低空空管系统架构,包括通信/导航/监视/反制设施设备、气象情报/航空情报/空管监视等信息支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专网的组合网络、以及空域规划/管理/评估等。
|“软基建”:低空航路设计和低空空管系统需转型
类比地面交通的道路交通系统,航路网或为数字化的“天路工程”,成为新基建的第一步投入。数字化空域为低空经济高密度协同控制提供可能性。
空中交通正由低密度向高密度发展,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愈发明显;亟需构建管理更为精细的自适应空域系统,采用协同控制方法,将航空参与者一体化集成运行;建立更为先进的模型算法并用于决策分析,支持提升空中交通管理的鲁棒性和动态特性。
数字网格空域,将空域冲突控制从连续航迹方程组求解问题转换为离散数字网格空间的概率预测控制计算问题,为大规模对象的协同控制提供了可能性。
|“硬基建”:“通、导、监、气象”设备需升级迭代
多重技术循序发展并互为补充或将是低空监视网的发展核心。雷达是传统监视的核心设备,但基于雷达电磁波反射原理,城市中密集的障碍物(楼宇、树木等)或对其技术应用存在一定限制。
ADS技术是一种广播式的监视技术,或可补充部分雷达无法触达区域的监视能力。无人机ADS 技术已有应用,但这一技术或更适用于主动且有序的低空飞行活动,对部分信号也有干扰的问题。
低空导航或需进行高精度北斗导航标配。与车载导航对水平精度要求更高不同,低空经济对垂直方向精度要求或更高,但卫星导航垂直精度误差显著大于水平误差。
基于无人机的特定低空高密度飞行环境,当前政策目标要求位置服务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相关导航增强系统实施建设可为低空高精度北斗导航提供基础。
|“硬基建”:“通、导、监、气象”设备需升级迭代
5G-A(5G Advanced) 改造或为超低空通感经济解决方案 。5G 基站覆盖半径较为广阔,或可为300m 以下低空领域提供较好的通信保障能力,实现无人机位置、速度信息连续感知。这要求将对5G 基站改进,增加感知模块与处理单元提升通感一体化能力。
作为5G-A的关键技术之一,通感一体技术将通信和感知功能融合在一起,要求基站不仅具备传统的数据传输能力,还要能够处理感知信息。
低空气象要素更为复杂影响飞行活动的安全有序,但我国现有的低空气象应对措施仍较为粗糙,还没有完整的低空飞行安全保障体系,低空飞行作业主要还是依靠民航部门、军航部门以及用户自行开展的气象活动。
《通用机场建设规范》中指出,一、二类通航机场需配置航空气象情报信息终端、航空情报信息终端或者具备获取航空气象情报、航空情报的能力,气象雷达、无人机在这一领域或有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