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逻辑
|50-70年代末,日本以外循环为主,外贸立国
二战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针对本国资源贫瘠、市场狭小的特点,日本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重点发展煤炭、钢铁、造船、汽车的产业,并大量出口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此来赚取外汇,换取用于本国建设的资金。
日本的“出口导向型”政策取得很大成功。日本外贸规模持续增长,外贸也从逆差国变为顺差国。这一时期,日本GDP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使其从中低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助力日本内循环取得成效(1961-1970)
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在经历“神武景气”与“岩户景气”的高速增长期后,经济大幅增长,但也暴露出产能过剩、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收入差距悬殊、失业率偏高等问题,而且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配比不均衡也制约日本经济长期发展。
在此背景下,以池田勇人为代表的内阁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在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则需要提高公共投资、调节产业结构、降低贫富差距等。为了降低贫富差距,有效提高国民消费水平,日本政府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区域不平衡,通过这些手段有效保证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以释放内需。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良好效果,社会财富增长大部分的蛋糕被国民享受,到了70年代,日本出现数量庞大的中产群体,此后基尼系数和失业率显著下降,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
|外循环打破后转为“科技立国”
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一度使其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但这也导致其与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贸易摩擦越来越激烈,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美国多次在汽车、半导体、电信、金融等领域对日本展开制裁,由于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日本被迫妥协,自愿限制出口,外循环主导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日本经济政策开始从“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转变,经济开始切换到内循环主导。
|科技股胜出逻辑——出海找增量(光伏?储能?汽车?)
虽然日本对外贸易受到限制,但跨国大企业仍旧逆势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抢占市占率。例如信越化学,其半导体硅材料业务世界第一,硅晶圆市场份额常年在28-30%,JSR在光刻胶市场的份额也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保持高市占率。
一是由于其通过大量专一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其技术竞争力,例如1992年,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新增八个项目,前三个分属材料科学,这反映当时日本社会对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视。
二是打通产业上下游,在整条产业链上形成垄断,例如“蒸镀机-高精度蒸镀掩膜板-超因瓦板”等一系列生产OLED 屏的部件,全由日本企业垄断,从而提升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优势。
|科技股胜出逻辑——小赛道隐形冠军(上游细分赛道)
|科技股胜出逻辑——关注新需求,挖掘蓝海赛道(AI?eVTOL?)
90年代以来,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日本劳动人口减少,这使得日本致力于改善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维持经济增长,这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自动化生产。
根据日刊工业新闻社援引日本机器人协会和World Robotics 的数据,1990年日本机器人占据全球88%的供应份额和75%的需求份额,为机器人超级大国,在整个90 年代,日本机器人市占率也始终保持在80%以上。这使得日本诞生了自动化生产领域的龙头发那科。
|科技股胜出逻辑——政策垄断国内市场(军工?半导体安全)
90年代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期,日本政府采用了与国际标准不同的产品设计标准,变向保护了本国市场,却脱离了全球产业链。例如,在计算机领域,1982年日本电气 NEC发布的 PC-9800开发了日文输入标准,但却禁止当时国际通用的DOS 操作系统与之兼容,日文处理阻碍了IBM 等海外品牌计算机,使得NEC在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到1997 年垄断日本国内市场。
在通信设备领域,日本在架设2G网络时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GSM 规格,而是研发了特有的PDC 规格。这使得90 年代国外手机厂商无法走进日本。这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土企业,使得这些领域诞生了如索尼、松下等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