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肖胜出席发布会。
|结构转型货币敏感度降低
当前,经济结构正在加速转型,对货币刺激政策的敏感度逐渐降低,促使货币政策转向更接近中性的逆周期调节模式,即采取“支持性”立场。现阶段经济面临的主要下行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恶化导致的出口压力增大;二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同步去杠杆引发的内需疲软。
为应对出口压力,需要通过提振国内耐用消费品需求来平衡。而结构性去杠杆带来的内需不足,则是经济向“轻型化”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即便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也无法逆转经济转型的趋势,反而可能因宽松政策的效果递减而引入新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同时,邹澜司长指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加快”,这一变化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预测性、可控性及其与经济活动的相关性都在下降。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重回大规模宽松路径的可能性较小。
|降准空间明显打开,货币投放方式优化
提升数量传导效率标志着“以需定供”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打开了进一步降准的空间,并增加了通过买卖国债来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的必要性。自年中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和建设现代化中央银行制度方面加速推进。
在提高数量传导效率的过程中,央行正从“以供促需”转向“以需定供”的新机制。面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同步去杠杆导致的企业和居民借贷需求下降的情况,央行当前策略是首先观察实体经济的信用融资内生需求变化,然后据此决定向金融市场提供多少流动性,以达到既稳定实体融资需求又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套利的双重目的。
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大型、中型和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8.5%、6.5%和5.0%。
邹澜司长指出,未来将逐渐减少对数量目标的关注,转而更多地将其作为观测性、参考性和预期性的指标。这意味着,央行买卖国债以置换MLF的操作不仅不会被市场误解为过度宽松,还将因其具有延长基础货币久期及更好地管理短期、中期和长期流动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等优点,而显得更加必要。不过,由于央行持有的国债头寸有限,需要一段时间的国债购买才能形成较大的数量调控和利率曲线合理陡峭化的影响。
在此过渡期间,降准作为一种兼具长期流动性投放力度、效率和成本优势的操作手段,显得更为适宜。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7%,而降准下限为5%,两者间仍有较大空间可供使用。鉴于去年9月流动性投放已显紧张,自年初以来便预期今年9月将是合理降准时机,因此维持全面降准50个基点的预测不变,以确保合理的信用融资需求,并防止短期内资金面利率的上升。
|提升利率传导效率与商业银行净息差
提升利率传导效率的过程中,长端利率定价市场化属性的增强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从被动结果转变为一个主动管理的输入变量。在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受限和房地产市场需求对货币宽松反应减弱的背景下,大幅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过去,长期政策利率下调幅度往往大于短期政策利率,这种模式可能导致银行净息差不断压缩,进而引发银行体系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和利润转增资本金及拨备能力下降的矛盾。自7月以来,央行加速了利率传导机制的升级重构,弱化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政策属性,将7天逆回购利率确立为央行主动调整的唯一政策利率工具,以增强从短期到长期的利率传导机制市场化属性。这表明央行已经充分认识到,在实体经济信用融资需求降温过程中,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承担能力的重要性。
邹澜司长指出,“银行存款向资产管理产品分流的速度、银行净息差收窄的程度等因素,限制了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这表明在加速市场化的利率传导机制下,存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而保持净息差的稳定变得更加重要,从而降低了大幅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可行性。
此外,本轮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主要是由人口老龄化加速、工业化区域布局失衡导致的房价收入比分化等长期结构性因素所致,而非货币金融条件的收紧。因此,自2022年以来,房地产需求对货币宽松政策的敏感度已显著下降。即便大幅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也难以扭转居民提前偿还房贷的趋势,反而可能加剧银行资产规模收缩的压力。因此,这种政策可能会削弱银行净息差,而无法产生预期的信用扩张效果。预计货币当局将会对此类政策的必要性进行全面审慎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