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到8月25日,国内最大的机器人展会——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4)在北京亦庄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多达27款人形机器人扎堆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半年资本圈也好不热闹,数笔大额融资涌入机器人产业。
|半年融资逾75亿
截至2024年6月30日,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的融资活动显著增加。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发生了69起融资事件,其中亿元级别的融资事件达到了12起,已披露的融资总额约为75亿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去年全年国内机器人企业的融资事件仅有32起,总融资额累计约为50亿元。由此可见,今年上半年的融资事件数量已经翻倍,且融资总额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仿生机器人的融资事件显著增多,共计18起,而此前这类融资事件每年只有4到5起。其中,超亿元级别的融资事件达到了6起,包括宇树科技近10亿元的融资、银河通用7亿元的天使轮融资,以及星动纪元、星海图、帕西尼感知、星尘智能等其他几家公司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融资。
此外,上半年单笔融资金额最高的是工业机器人企业优艾智合,其融资额为14亿元人民币。
在大模型等概念的推动下,国内机器人产业的融资进展延续了去年的势头,不仅披露节奏稳定且密集,而且吸引了京东、美团、小米、联想、百度、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等知名科技巨头的投资参与。
总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不仅在融资数量上有了显著增长,而且在融资金额上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仿生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活动更为活跃。
|机器人行业距离ChatGPT 时刻还有多远?
2022年底,OpenAI发布的ChatGPT掀起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热潮,众多资本和创业者纷纷涌入AI领域,寄希望于AI所带来的未来变革。然而,特斯拉Optimus是否能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ChatGPT”?面对这一波风口,身处其中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们又该如何应对?
现阶段,机器人行业面临着一个选择:是优先追求商业落地和盈亏平衡,还是更注重产品的研发?一位蓝驰创投的合伙人指出,当前资本市场更倾向于关注盈利情况,这主要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对盈利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对于那些进行重大创新的团队,投资人通常不会设置明确的盈利门槛,而是更关注于能否基于现有技术边界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通过不断的迭代实现市场适应性。
尽管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已有一些企业在该领域展现出领先优势。对于融资难易程度,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感受,有的企业认为融资较为困难,而另一些则表示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并会选择性地筛选投资方。
与这位合伙人的观点相似,一位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也认为,机器人AI能力落后于通用AI的发展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但从投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预计还将持续火热2到3年,未来将更加注重研发效率,特别是如何使机器人既智能又成本低廉。
据报道,特斯拉正在招募大量人员,通过穿戴动作捕捉设备和VR头显等方式来训练其人形机器人Optus。当人形机器人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并变得更智能时,行业或将迎来转折性的改变。一家参展企业的代表表示,开发机器人的“大脑”所需的投入远高于其“身体”的构建,机器人行业的AI距离达到ChatGPT的水平至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
|本轮人形机器人投资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进入了投资热潮的中场阶段,预计未来两年左右热度还能持续。然而,由于资本市场往往会对短期技术成果有过高或过于乐观的预期,而低估长期影响,因此后续一定会出现回调,形成周期性的波动,整体趋势将是曲折向上的。
设置盈利要求,反映了当前资本市场的审美偏好。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当时投资机构对盈利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而现在之所以强调盈利,主要与外部市场环境有关。但是,对于那些致力于开展重大创新的团队,像蓝驰创投这样的投资机构并不会设定明确的盈利要求,而是更关注这些公司能否基于当前的技术边界,开发出具有竞争力且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产品的循环迭代。
制造业的本质是一个规模化的生意,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自然会实现盈利。市场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但目前仍处于行业巨头尚未完全浮现的混沌阶段。在这个阶段,有更多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对整个生态是有利的,不同的玩家可以朝着各自认为最佳的方向进行探索。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生态的活跃意味着大量资金和人才被引入到这个垂直领域,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市场注意力和行业资源的支持。
然而,预计在3到5年后,行业内的玩家数量将会减少,完成优胜劣汰的过程。当前,许多人形机器人公司依赖资本输血维持运营,缺乏真正的产品落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轮资本市场的热潮消退时,只有那些能够做好产品并具备商业化落地能力的团队才能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