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降碳、低碳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词被频频提及,“双碳”工作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海上风电在新能源体系中,具有资源总量大、发电效率高、输电成本低的优势,发展前景可期。2022年,沿海各省纷纷发布风电产业发展规划,全国海上风电在“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装机容量超过80GW。 |风力是如何进行发电的? 风能是指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气压梯度的作用下,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风能资源的总储量非常巨大,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得到开发利用,而风力发电就是其主要的用途之一。 其原理就是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由转动产生的能量输入发电机组,从而促使发电机发电。整个过程中,先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依据目前掌握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米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发电。 相比陆上风电而言,海上风电有诸多优点,比如资源丰富、运行效率高,输电距离短,就地消纳,且适宜大规模开发等。像我们东部沿海省份,在离岸30至50公里的区域,都可以直接开发本地的海上风能,完全没有远距离输送这方面的问题。 |“蓝色中国”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高居世界第一。“向海争风”正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蓝色动力”。 2022年世界海洋日前夕,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按《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最新数据,目前我国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势头强劲,2021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690万千瓦,同比增长4.5倍,累计容量跃居世界第一。 风力发电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绿色能源之一。与陆地风电不同,海上风电更少受占用土地、噪声污染等因素制约。就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而传统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海上风电有利于弥补这种能源供应与经济重心逆向分布之不足。 “向海争风”的一大支撑是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迅速提升。2021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广东并网发电,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储能”海上风电场建设进入储能交付期,多项技术全球领先。 |海上风电将迎来新一轮高速成长 需求端上,随着今年初《“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印发,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已成为国策,各省陆续出台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建设规划目标也显得“雄心勃勃”。广东表示,2025年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800万千瓦;江苏一口气规划了28个海上风电场址,规模接近1000万千瓦;山东计划2025年力争海上风电投运500万千瓦;福建提出,加大海上风电建设规模,新增开发1030万千瓦;浙江舟山更是明确了海上风电“省补”规划,全省享受海上风电省级补贴规模分别按60万千瓦和150万千瓦控制、补贴标准分别为0.03元/千瓦时和0.015元/千瓦时,“先建先得”。 随着海上风电招标屡创新高,积极信号持续释放。根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统计,今年前8个月,我国已有42个、总规模21.5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进行了机组设备中标公示,招标规模较去年全年提升了6倍,装机需求明确。分析认为,上半年,因沿海地区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因素,海上风电项目开工率较低,预计下半年,国内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有望实现显著回升。 |全球加速海风布局 全球电力缺口与气候变化,叠加今年以来尤为紧张的地缘局势,也促使加速布局海上风电成为共识。 目前,波罗的海沿岸8国及欧盟已宣布将加强能源安全和海上风电合作,计划2030年将波罗的海地区海上风电装机量从2.8吉瓦提高至19.6吉瓦。白宫也提出了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达到30吉瓦的目标。 由“陆”转“海”,可谓大势所趋。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全球海上风电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张。按照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40年,仅海上浮式风力发电就可以满足全球逾11倍的电力需求。据此推算,到2050年就能实现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 |海上风电中长期发展前景 中期:沿海各省加码海风建设。截至目前,沿海11省市均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发展计划,11省市“十四五”开工或规划的海风总规模已接近110GW,计划并风网容量达到51GW左右。 长期:深远海资源开发空间大,降本支撑可持续发展。截3至2021年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占可供开发资源的比例不到1%。随着漂浮式等新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到平价后,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