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动态
央行要“开新水龙头”?货币政策迎来关键转型!
发布时间:2025-11-14

26332839-7E8j2U.jpg?auth_key=176330879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建立更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并健全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让货币政策能更顺畅地传导到实体经济。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上透露:央行正在研究一种新机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券商、基金、保险等)提供流动性支持。


过去,央行主要通过商业银行“间接”投放资金,但这种方式有时难以快速惠及整个金融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这项探索正是为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变化有两大意义:

  • 增强市场稳定性:在极端行情下(比如股市剧烈波动、债市流动性枯竭),央行能更快、更直接地“救急”,起到“稳定器”作用;

  • 推动货币政策转型:从过去主要调节总量、依赖银行体系,转向更注重结构优化、覆盖整个金融市场的“全覆盖”模式。


简单说,就是央行的“水龙头”不再只对准银行,未来也可能直接流向更多类型的金融机构,让政策效果更精准、更及时。


01


|流动性管理框架迎来新升级

最近,央行提出要探索在特殊情况下直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等)提供流动性支持。市场普遍认为,这是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一次重要“结构性升级”。


业内人士指出,这不仅是对当前市场流动性的提前布局,也说明央行的调控手段正变得越来越精细、灵活。


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里有很多投放流动性的手段,比如:

  • 短期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

  • 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

  • 抵押补充贷款(PSL)

  •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 再贷款、再贴现

  • 结构性政策工具(如定向支持小微企业)

  • 甚至开始直接买卖国债

但过去,这些工具主要面向商业银行,非银机构只能通过银行间接获得资金,效率有时不够高。


现在,央行开始“直达”非银机构。近年来,央行已迈出关键一步,建立了直接服务非银机构的渠道,主要有两类:

互换便利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可以用手中的债券、ETF等资产,向央行换购国债或央行票据这类高流动性资产;这项工具与“股票增持回购再贷款”共用8000亿元额度,能快速提升非银机构的现金流灵活性。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20249月至12月,央行通过净买入约1万亿元国债,向市场释放了等额流动性;交易对象不仅包括银行,也覆盖了部分非银机构。


下一步:为极端情况做准备?


对于这次提到的“探索新机制”,市场特别关注它的创新点。来的新工具可能不是日常使用的常规手段,而是专门设计用于极端市场波动时稳定资本市场的“应急型”流动性支持。换句话说,央行正在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有弹性的流动性安全网——平时靠常规工具调节,关键时刻能迅速“精准输血”给非银机构,防止市场失灵。


02


|有助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央行这次探索向非银机构(比如券商、基金、保险资管、信托等)直接提供流动性支持,背后其实是一次“未雨绸缪”的制度升级——目的是提前防范金融风险,守住市场稳定底线。


近年来,这些非银机构发展迅猛,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数十万亿元,深度参与股票、债券、衍生品等各类市场交易。但它们的业务常常涉及“借短投长”、信用转换和流动性错配,本身就容易面临突发性资金紧张。


目前,央行的流动性支持主要面向银行。一旦非银机构缺钱,只能靠银行转贷,或者被迫低价抛售资产。但在市场动荡时,银行自己也可能“捂紧钱袋子”,不愿放贷——这就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卡壳,风险可能被放大。


提前储备针对非银机构的流动性工具,有三大好处:

  • 应急“托底”:在极端情况下快速注入资金,防止局部问题演变成系统性危机;

  • 疏通传导:让货币政策更精准、更快地抵达资本市场;

  • 稳预期、降成本:非银机构资金稳了,债市、股市交易就更活跃,企业发债融资也更容易、成本更低。


长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体系传导。但在剧烈波动时期,如果银行突然收紧信贷,非银机构就可能“断粮”,引发连锁反应。


因此,建立直达非银的流动性机制,不仅是关键时刻的安全阀,更是对央行“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强化——让政策工具覆盖更广、反应更快、效果更准。


03


|要让“直达非银”真正落地,还需完善配套制度

虽然央行探索直接向非银机构(如券商、基金、保险等)提供流动性是个重要方向,但要让它安全、有效运行,还需要一整套法律、操作和监管规则来支撑。


专家指出,未来央行可能会借鉴国际经验,推出类似美联储的工具,比如: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常备回购便利。


这些工具允许非银机构用国债、企业债、商业票据、ABS等合格资产作抵押,直接从央行获得资金。不过,不同机构应有不同门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曾刚建议:

  • 对系统重要性高的非银机构(比如大型券商或头部基金),可设立类似“常备借贷便利”的长期工具,但要求更高品质的抵押品,并采用惩罚性利率(防止滥用);

  • 对普通非银机构,则可在市场剧烈波动、流动性紧张时,启动临时性支持措施,帮它们渡过短期难关。


制度建设需从三方面入手,曾刚强调,要让这一机制既灵活又可控,必须在制度层面打好基础:

明确法律授权

在法律中写清楚:央行在什么情况下、对哪些机构、以什么条件提供流动性支持,避免“拍脑袋”决策。


细化操作规则

包括:谁有资格申请?能用哪些资产抵押?利率怎么定?额度如何控制?这些都要有清晰标准。


加强监管协同

流动性支持不能孤立运行,必须和现有的非银机构监管、破产处置、投资者保护等制度联动,防止道德风险——比如机构觉得“反正央行会兜底”,就敢盲目冒险。最后,曾刚提醒:“这套机制不能一劳永逸,应定期评估效果,根据市场变化不断优化。”


04


竞泰观点|如何抓住这一制度红利?

1. 短期:关注非银金融板块估值修复

券商股(如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直接受益于流动性支持预期;

互联网财富平台(如东方财富):旗下基金销售与资管业务稳定性增强;

保险股(如中国平安):保险资管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提升资产配置灵活性。


2. 中期:布局“政策敏感型”资产

高等级信用债、利率债:波动率有望下降,配置价值提升;

科创成长股:流动性环境改善,估值锚更稳;

ETF产品:作为合格抵押品,需求或上升。


统一服务热线:
18117862238
邮箱地址:yumiao@jt-capital.com.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8层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  

快速链接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