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联储如期降息宣25个基点,随后阿联酋央行、卡塔尔央行、巴林央行、沙特央行集体宣布降息25个基点。然而,市场的焦点却是鲍威尔对未来政策的看法。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12月应如何行动,官员们存在明显分歧,12月再次降息并非板上钉钉。
鲍威尔的言论立竿见影,扭转了市场的乐观情绪,12月降息的概率从95%暴跌至65%。美联储内部已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对进一步降息的必要性提出质疑。这意味着,这一轮“降息轻松期”可能已经过去了。
随着每次降息落地,一个问题也越来越紧迫: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美联储内部吵翻了,投票结果罕见“三派对立”
这次降息决定以10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但投票细节暴露出美联储内部严重分歧。
一位官员(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投了反对票,认为利率应该先不动;另一位官员(美联储理事)也反对,但他想法相反,主张一次多降点,直接降50个基点。这说明,美联储不仅不是铁板一块,反而出现了“三种声音”:有人想停,有人想少降,有人想猛降。
连鲍威尔都承认,委员会内部观点“差异很大”,而且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现在还该不该继续降息?
为什么有人想停下?虽然多数官员在9月预测今年还会再降两次(暗示12月会降),但当时就有一部分人反对。他们最担心的是通胀问题。
过去几年,美国物价一直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而今年以来,通胀也不再继续下降,甚至有所反弹。一个重要原因是——特朗普加征关税,推高了商品价格。这让一些官员觉得:如果经济还行、通胀又压不住,就不该急着降息。
市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鲍威尔这次态度偏“强硬”,让原本几乎认定12月会降息的市场大吃一惊。
现在,分析师们也吵起来了。纽约梅隆投资的首席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缺乏新数据,要证明“不该降息”很难。所以,继续降息比突然停下更容易,12月不降的可能性其实很小。
普渡大学商学院院长(前美联储主席)却说:12月是否降息,远没那么简单。消费强劲、经济增长不错,加上通胀没好转,都是放缓降息的理由。他还质疑:难道以后每月新增5万个岗位就算“就业够差”了?这标准是不是太低了?
美联储内部意见分裂,有人想停、有人想快降。鲍威尔的表态让市场意识到:12月降息不再是“稳了”。接下来怎么走,可能要看下个月的就业和通胀数据来定。
|政府关门导致数据“断更”,美联储更难做决定
现在美联储面临一个大麻烦:美国政府停摆,关键经济数据“断了”。
鲍威尔说,如果因为数据缺失,官员们看不清经济走势,这种“高度不确定性”本身,就该让他们更加小心,别急着做决定。
通常,每次开会前发布的就业、通胀等报告,能帮官员们统一认识。但现在,尤其是最重要的就业数据迟迟出不来,大家就像“蒙着眼睛开车”,没法判断该不该降息。
耶鲁大学教授、前美联储顾问威廉·英格利希指出:从9月到现在,由于没有新数据,美联储其实没学到多少新东西。他们的判断可能还停留在9月,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却越来越大。
美国银行分析了三种可能情况:
情况一:政府11月底才开门
只能赶在12月会议前发布一份9月的就业报告(已经过时)。如果数据很差,可能让原本反对降息的人闭嘴,推动降息;但如果数据好,也可能因为“太旧”而没人信,还是难阻止降息。
情况二:政府11月初就开门
能在会议前看到9月和10月两份就业报告。如果数据显示失业率稳定、经济不差,那美联储就真有可能在12月暂停降息。
情况三:政府很快开门
能在会议前看到9月、10月、11月三份完整数据。美国银行提出一个简单判断标准:
如果11月失业率 ≤ 4.3%:美联储可能不降息; 如果**≥ 4.5%:很可能继续降息**; 如果是4.4%:那就难说了,内部可能争得“五五开”。
政府关门,数据“断更”,让美联储更难判断经济冷热。接下来12月到底降不降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什么时候开门,以及之后能拿到多少新数据。现在,不只是经济在等数据,美联储的决策也在“等消息”。
|通胀和就业,美联储左右为难
现在,美联储内部争论的焦点是:一边怕通胀压不住,一边又怕经济撑不住。
一怕:降太多,通胀反弹。一些官员担心,如果降息太猛、太快,可能会刺激经济过热,让已经高于目标的通胀(长期高于2%)更难控制。而且最近股市在降息预期下一路涨、屡创新高,也让央行担心:金融市场会不会出现泡沫?
所以他们主张要“慢一点”,别急着猛降。
二怕:不降,经济会受伤。另一些官员则更担心经济下滑。过去加息的影响正在慢慢显现,尤其是对房贷、车贷这些对利率敏感的行业打击不小。再加上贸易战等政策变化,低收入家庭和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紧,消费开始缩水。
最近,多家大公司宣布要裁员,特别是白领岗位。这让人们担心:就业市场是不是已经开始走弱?就业成了这场争论的核心。虽然通胀数据还“挺得住”,但今年夏天的就业报告明显变差:从6月到8月,平均每月只新增约2.9万个岗位;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8.2万。
这么大的落差,让美联储决定重启降息。但现在的问题是:就业为啥变差?是因为找工作的人少了?还是企业根本不需要人了?如果是后者,说明经济真出问题了,得赶紧救;但如果只是前者,那可能没那么严重。
目前来看,如果没有更明确的证据显示就业大幅恶化,想一次降50个基点,很难获得足够支持。大多数官员还是倾向于每次降25个基点。
但问题是,每降一次,下一步就越难决定。继续降,怕通胀回头;停下来,又怕经济撑不住。美联储现在就像走在钢丝上,前有通胀风险,后有经济放缓压力,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竞泰观点:2025年最后两个月,最大的风险不是“会不会降息”,而是“你是否还活在‘一定会降’的幻想里”。11月下旬到12月初,是关键观察期。长期配置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