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以来,中美在船舶费用、稀土出口、反垄断等多个领域的摩擦明显增多。
其中,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的措施“杀伤力”更强,直接影响美国高科技和新能源产业链,也被认为是特朗普威胁全面加征高额关税的主要原因。
|美国“全面加税”威胁
这些动作,有的是中国先出手,有的是对美国政策的反击。按时间线梳理如下:
1. 船舶“港口费”互相加码
美国先动手:10月3日,美国宣布,从10月14日起,所有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只,以及所有外国造的汽车运输船,进美国港口都要交“额外费用”。这项政策酝酿已久——去年4月美国就以此类船舶为由启动“301调查”,今年4月正式决定收费,经过半年过渡期后即将落地。
中国反制:作为回应,中国交通部在10月10日宣布,从同一天(10月14日)起,对进入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收取“特别港务费”。
不过,这一招更多是象征性反击,因为中美之间的直航货运本就不多,实际影响有限。
2. 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杀伤力更大
中国对稀土的管制早有风声,但从10月9日开始动真格了:
从11月8日起,将对超硬材料、部分稀土设备、5种中重稀土、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实施出口限制; 同时立即生效的新规还要求:任何外国公司如果要用中国的稀土或相关技术,必须先得到中国政府批准; 更狠的是:只要产品中含有的中国稀土价值超过总价值的0.1%,就得申请许可。
这意味着,像苹果、特斯拉这类全球科技和制造企业,只要供应链里用了中国稀土,哪怕只是一丁点,都可能被卡住。这招直接打到了美国高科技和新能源产业的“七寸”,也被视为特朗普突然威胁加税的主要导火索。
3. 特朗普威胁加征100%关税,市场吓崩
10月10日晚,特朗普突然放话: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的关税,同时还计划限制关键软件出口。
如果真的实施,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总关税税率将从目前的50%-60%,飙升至180%甚至更高(此前已有关税+芬太尼关税+对等关税等叠加)。
消息一出,美股周五应声大跌——市场担心新一轮贸易战全面爆发,全球供应链将再次剧烈震荡。
|翻脸比翻书快
从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关税摩擦经历了“升级—缓和—再升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月到4月,不断加码,越闹越凶
2月和3月,特朗普以“打击芬太尼走私”为由,对中国商品两次各加征10%关税; 4月,又以“对等”为名,再加34%关税,之后还威胁加到91%; 一通操作下来,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总关税一度高达147%(包括全面关税、行业关税等),创下历史高点。
结果全球市场大跌,美国自己也遭殃——股市、债市、汇率全线下跌,出现罕见的“股债汇三杀”。
第二阶段:5月到9月,握手言和,逐步降温
中美开始坐下来谈,关系明显缓和:
5月12日,双方在日内瓦会谈后达成初步共识,美国把本轮加征的关税从高位大幅降到30%; 随后又在伦敦(6月)、斯德哥尔摩(7月)、马德里(9月)接连举行三轮磋商; 中美领导人也两次通话,尤其是9月19日那次,双方就TikTok问题达成一致,还释放出可能面对面会晤的积极信号。
这段时间,是中美关系最缓和的时期,市场一度期待能达成全面贸易与投资协议,甚至取消芬太尼关税。
第三阶段:10月,风云突变,再度紧张
就在大家以为“和解在望”时,10月局势突然逆转。虽然这次升级有导火索(如中国收紧稀土出口),但相比之前缓和的氛围,这种“回马枪”式的加税威胁,来得意外,也是一次重大挫折。
市场原本期待的“大协议”“领导人会面”瞬间蒙上阴影,中美关系再次走向不确定。
|关税大棒高高举起,会落下吗?
这次中美关税突然升级,确实出人意料,但也说明两国谈判有多复杂、多难缠。
接下来会怎么走?是“虚张声势”为了逼对方让步,最后还是会坐下来谈?还是真的要一路升级,甚至彻底“撕破脸”?虽然未来充满变数,但大胆猜一猜:双方最终还是可能重新谈判,甚至达成某种妥协。这种可能性,不小,甚至可能很大。
为什么这么判断?看一个细节:特朗普说新关税从11月1日开始。巧的是,APEC峰会的时间是10月31日到11月1日。这个时间点明显不是巧合——更像是在给谈判留个“窗口”,先放狠话施压,等国际会议结束后再看情况行动。
要知道,100%的关税根本没法长期执行,对中美都是灾难:
对美国来说,这等于“自我伤害”:进口商品价格猛涨,会直接推高通胀,让美联储更难降息,甚至可能引爆美债利率危机;对中国来说,出口受阻,企业订单减少,经济也会承压。
竞泰粗略估算,如果真加100%关税,美国的实际进口税率会从现在的16%-17%飙升到20%以上,可能导致美国核心通胀从现在的3.4%-3.5%进一步上升,重回“高通胀”噩梦。
换句话说,谁也承受不起全面“脱钩”或贸易禁运的后果。
正因如此,当双方都有底气、也有底牌,但“打下去”又两败俱伤的时候,反而更容易达成一种“谁也不满意,但都得接受”的脆弱平衡——就像冷战时期的“核威慑”,谁都不敢真动手。
当然,这种短期的妥协只是“暂时休战”。长期来看,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摩擦还会有,风浪也不会停。而且,现在的市场、经济、政策环境,跟4月份已经大不一样,所以这次市场的反应,也会和之前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