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动态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发布时间:2025-08-23

image.gif

2025年8月14日至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围绕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四大类别共26个赛项展开487场比拼,展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能力。


企业赛队包含天工、宇树科技、加速进化、松延动力、傅利叶、星海图等,覆盖了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竞技之外,这场赛事更像一个技术层面的盛宴,有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乃至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


01


|人形机器人“组团出道”

开幕式上,15台来自中国公司“加速进化”的人形机器人Booster T1和K1,跳着整齐划一的开场舞登场,动作流畅、节奏精准,直接占据舞台C位,瞬间点燃全场。


26201872-SgGvPZ.jpg?auth_key=1756051199-


但这还不是最炸的。紧随其后,25台刚刚助力中国战队夺得巴西RoboCup冠军的Booster T1机器人,以5×5方阵形式自主走正步亮相。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AI人形机器人自主走方阵——没有遥控器,没有操作员在身后“护驾”,全靠AI自主决策与协同。


为什么这个“走方阵”这么牛?简单说,让一台机器人自己走路已经够难了,而让25台机器人同时、同速、同节奏、零误差地走成一个方阵,难度至少翻倍。这背后考验的是:高精度定位与同步能力、实时通信与低时延补偿、复杂环境下的编队控制算法、动作执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可以说,这是对AI+机器人系统综合能力的“极限压力测试”。而中国团队不仅完成了,还拿下了冠军,含金量拉满。更让人振奋的是,来自美国、德国的多支参赛队,也在现场调试“加速进化”的Booster K1机型。他们的反馈出奇一致:“稳定性、开放度、兼容性,超出了预期。”


要知道,国际顶级赛事从不轻易采用外部硬件。如今,加速进化能为全球超过40支参赛队伍提供硬件支持和技术服务,说明其产品力已获得国际认可——这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标准输出。


02


|把赛场搬进了真实世界

这次机器人运动会,不光有炫技的方阵和太极,还悄悄干了一件大事——把赛场搬进了真实世界。


26201872-yFcROL.jpg?auth_key=1756051199-


组委会特设“场景赛”,直接模拟四大高频刚需场景:工厂、仓储中心、医院、酒店。比赛项目也特别“接地气”:工厂搬物料、医院分拣药品、酒店清洁服务……不再是抽象的算法比拼,而是真刀真枪地考“干活能力”。


为什么是这四个场景?一句话:需求大、重复高、人力缺。工厂里,机器人能干精密装配、搬运重物;医院里,它们可以24小时分药、送药,减少人为差错;酒店里,迎宾、送物、清洁,全是标准化服务,最适合机器人“上岗”。


这些场景的设置,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验证机器人能不能真正“用得上”。谁能在真实环境中稳定运行,谁就更有可能率先商业化。


这次参加酒店清洁类比赛的,是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 viplab机器人组(没错,就是千诀科技的“前身团队”,类似加速进化背后的火神足球队,学术+产业双buff)。


他们为啥来参赛?两个关键词:技术自信 + 商业验证

技术优势:他们的机器人不是靠预设路径“走流程”,而是靠自主决策应对动态干扰——比如突然出现的障碍物、临时变更的任务,都能自己处理。这种“泛化能力”,才是真AI。


商业考量:酒店是高复杂度、高动态的典型商业场景。他们想通过比赛,验证这套系统在真实环境中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商业化铺路。


别以为这只是表演。在部分真实工业场景中,这类机器人已经小规模部署,目前模型效率稳定在人工的70%以上。


更关键的是——这还不是终点。预计2025年下半年,客户将分批看到成果;到2026年,整体效率有望突破90%,逼近甚至超越人类操作水平。这意味着:机器人不再只是“能动”,而是越来越“能干”,且成本更低、不出错、不请假。


03


|具身智能仍处于起步阶段

现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像不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能走、能拿东西、能听懂指令,但离“独立上班”还差一口气。没错,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在这样一个“蹒跚学步”的阶段——技术演示多,真实落地少;试点项目火,规模复制难。


但这并不妨碍各大厂商铆足劲儿,联合工厂、医院、酒店等真实用户,一边“打补丁”,一边优化系统:提升操作的灵活性(比如拧螺丝、开瓶盖)、加强人机协作效率(别撞人、别抢活、懂配合)、保障任务执行的安全性(毕竟谁也不想办公室里跑个“机器人杀手”)。


中国已经不是“追跑者”了,而是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力量。我们有完整的供应链、快速迭代的技术能力,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从富士康的工厂到如家的酒店,都是机器人最好的“练兵场”。产业链、技术底座、应用土壤,都齐了。接下来,比的是谁能率先把“好技术”变成“好生意”。


商业模式?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业内有个共识:技术路线的收敛,大概还需要3年——到时候我们会知道哪种身体结构、哪种AI架构是主流;而找到类似电商、社交那样的爆发式商业模式,可能还要3-5年。未来的机器人巨头,未必是技术最炫的那个,而是最懂“落地”的那个。


竞泰投资建议:

重点关注已进入真实场景、有明确客户和付费意向的项目,尤其是医疗、制造、高端服务等高价值场景。


优先布局“AI大脑 + 成熟硬件”组合型团队,比如高校算法团队+稳定机器人本体厂商的合作模式。避开纯概念、无场景、无迭代反馈的“PPT机器人”项目,这个阶段,落地速度比技术参数更重要。


统一服务热线:
18117862238
邮箱地址:yumiao@jt-capital.com.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8层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  

快速链接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