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伟达市值超过4.2万亿美元,再次成为全球最有价值公司。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英伟达的股价暴涨了83%;14天相对强弱指数(RSI)在上周四一度突破80。
那么,是什么让英伟达的股价如此疯狂上涨呢?
据央视新闻报道,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宣布了两项重要进展:
美国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这意味着英伟达可以继续向中国市场销售其高端芯片,这对公司来说是个重大利好。
即将推出RTX Pro新显卡:这款新显卡将进一步增强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和游戏市场的竞争力。
这一系列举动再次将英伟达与中国大模型及AI行业紧密相连的关系推到台前,引发投资者们对两者关联的思考。
|伟达:中国AI的“双刃剑”
首先,我们来看看英伟达在中国AI领域的贡献。毫无疑问,英伟达在全球AI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其GPU芯片为AI计算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基础,是大模型训练不可或缺的关键硬件。
在中国,很多主流的大模型公司和AI企业都高度依赖英伟达的GPU。比如:字节跳动、腾讯等公司在训练大规模语言模型时,都会用到英伟达的H100、H20等高端芯片;这些芯片不仅加速了模型的训练过程,还帮助企业快速开发各种AI应用,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
此外,英伟达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推动AI技术在智能工厂、物流等实际场景中的落地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然而,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尽管英伟达带来了诸多好处,但这种紧密的合作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风险:
1. 技术依赖严重
由于英伟达在GPU领域的垄断优势,中国企业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方案。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比如美国政府基于政治目的加强出口管制,企业的业务发展就会遭受重创。
2. 利润大量外流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采购英伟达芯片需要支付高额费用,这导致大量利润流向英伟达,压缩了本土企业的利润空间。这样一来,企业用于自主研发和长远发展的资金就减少了。
3. 创新受限
过度依赖英伟达的技术,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在底层技术创新上的动力不足。企业可能会陷入“引进、使用、再引进”的循环,难以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在全球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
| 对中国公司的双重影响
1、限制发展自主性
首先,从发展自主性的角度来看,英伟达的存在确实对中国的大模型和AI公司形成了明显的制约。
由于英伟达在GPU领域的垄断地位,中国企业不得不依赖其产品来进行大模型训练和AI计算。这就导致:
研发进度受制于人:企业的研发进度和技术更新节奏完全取决于英伟达的产品供应和技术升级。
政策风险加剧:当美国政府出台不利于中国企业获取先进芯片的政策时(比如禁止销售H20芯片),企业的大模型训练和升级计划可能被迫搁置或延迟。
此外,由于英伟达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在与其合作时往往缺乏话语权,难以争取到更有利的合作条件。这进一步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2、冲击本土市场
接下来,我们看看英伟达如何冲击本土市场。英伟达凭借其技术和品牌优势,在中国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关注。许多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那些使用英伟达技术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看起来更具“成功相”。这就给本土创新型企业在融资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3、市场份额挤压
在应用市场上,英伟达的产品和技术也占据了大量份额,挤压了本土企业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一些高端AI计算领域,本土企业的产品很难与之竞争。
比如,字节跳动、腾讯等公司在训练大规模语言模型时,几乎都会选择英伟达的H100、H20等高端芯片然而,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这些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今年4月,美国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尽管7月恢复了许可,但这已经凸显出供应的不稳定性,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不是走平路,而是爬坡
面对英伟达这样的“全球霸主”,中国的AI芯片企业可以说是在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上艰难前行。
以华为昇腾系列芯片为例,这几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比如:昇腾910B 和 昇腾920 在性能上已经接近英伟达的部分产品;在一些特定场景,比如图像识别、推理计算等方面,表现甚至更优。
但话说回来,技术和产品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生态。英伟达靠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打造了一个非常成熟的软件生态,比如CUDA平台,它就像一个“AI开发者的游乐场”,吸引了全球数百万开发者。这个生态越完善,开发者越愿意用英伟达的芯片;越多人用,就越难替代;这就形成了一个“高墙深池”,别人很难攻进去。
除了技术难题,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不小。英伟达不仅技术强、生态强,品牌也强。很多客户在选择芯片时,第一反应就是“选个稳妥的”,于是英伟达成了默认选项。国内企业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上,还有一段差距。
与此同时,国内AI芯片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大家都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争客户、抢订单,压力不小。
最近,英伟达CEO黄仁勋访华,再次拉近了英伟达与中国AI产业的关系。这种合作确实带来了一些短期利好,比如H20芯片重新获批销售。
但企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合作可以有,但依赖不能有。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
关注那些在芯片架构、软件生态、算法协同等方面有长期布局的企业;留意华为昇腾、寒武纪、壁仞科技、地平线等国产芯片公司的发展动向。
未来几年,谁能构建起自己的生态体系,谁就可能成为中国AI芯片的“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