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动态
人形机器产业的“马拉松”开始了!
发布时间:2025-04-26

26001490-8AcKQT.jpg?auth_key=1745769599-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顺利收官。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站在北京亦庄全程21.0975公里的赛道上。


最终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身高1.2米的松延动力N2小顽童队获得亚军,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获得季军。


01


|人机共跑赛道: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次比赛采用了“人机共跑”的模式,人类选手和机器人选手虽然在不同的赛区,但共享同一条赛道。对于机器人来说,这在环境适应、地面应对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范围内,这也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比赛形式。在这21公里的路程中,双足机器人需要完成约25万次关节运动的极限测试,涉及动态平衡、关节散热、能源续航等关键技术。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本次大赛秉持‘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的理念,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测试验证平台。21公里的长距离测试以及不间断奔跑,对机器人的多项技术都是巨大的挑战。”


尽管挑战重重,还是有许多机器人企业和科研机构踊跃报名参赛。天工机器人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说:“参加这次比赛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验证人形机器人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并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本体和一体化关节的稳定性和耐热性、运动控制算法的泛化性、能耗系统的高效率等等。”这次比赛不仅是对技术的一次摸底,也是对未来产业化规模应用标准的一种探索。


“天工”机器人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叫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这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该中心CEO熊友军解释了真实路况与实验场景之间的巨大差异。


他说,在长达21公里的赛跑中,机器人首先需要具备能够适应长距离奔跑、拥有过硬散热技术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其次,机器人必须能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实现奔跑、定位、动态避障等功能,考验其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最后,“跑马”充分检验了机器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续航能力,面对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都对机器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02


|100天就会有更快的迭代技术

这次比赛中的季军得主——行者二号机器人,可是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个行走距离突破百公里的足式机器人!它不仅续航时间超过6小时,还采用了高强度、轻量化的复合材料,既保证了结构强度,又大大减轻了重量。这就像给机器人穿上了一双轻便但坚固的跑鞋,让它能轻松应对长距离挑战。


据行者二号团队的负责人透露,他们的技术亮点在于使用了肌腱仿生驱动技术。这种技术模拟了人体肌肉和肌腱的工作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一直存在控制精度的问题。通过多年积累的运动步态算法经验,团队成功缩小了肌腱驱动在实际应用和模拟环境之间的差距,成为首个基于肌腱驱动实现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的机器人。


这位负责人说:“我们更希望展示仿生驱动的优势,特别是肌腱-绳驱动在机器人马拉松中的稳定性、轻盈的步态和高效的能耗管理。”他们参赛的目的就是证明这一技术在长时间、长距离运行中的可行性,并推动更高效、更自然的人形机器人发展。


团队还表示,未来希望在动态环境适应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上进一步提升。“我们想探索如何让机器人更高效地调整步态,适应不同的地形、坡度甚至气候条件。”最终目标是推动仿生机器人的产业化。“实验室中的技术突破需要产业化落地,才能真正改变现实生活。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可以加速技术转化,让仿生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6001490-ILevZV.jpg?auth_key=1745769599-


松延动力算法副总裁崔文昊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参加此次马拉松比赛,使全身运动控制的算法极限性、机器人本体的稳定性、电机全功率运行情况等,在马拉松的高强度下得到了测试。” 这种高强度的实际测试,对于验证和完善技术至关重要。


03


|机器人马拉松:科技创新的蓝海

这场比赛的背后站着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新团队,既有专注于技术研发的企业,也有高校科研机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与迭代更新,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智能、更为高效的机器人产品出现在各个行业中,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换代。


当然,要实现这一愿景并非易事。当前机器人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怎样确保其安全可靠地运行于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中?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正如这场比赛所展现出来的那样,尽管现阶段一个机器人需要多个人类“陪跑”,但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是科技创新应有的态度。


从精密减速器到碳纤维关节,从类脑芯片到液态金属传感器……具身智能产业链每个环节的突破都在重塑机器人的可能性。虽然当下的机器人马拉松对外展示的意味大于跑步行为本身,但当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时,新的机器进化已经开启。


竞泰投资建议:短期看零部件,中期看场景,长期赌生态。

短期(1-2年):押注“机器人身体”

重点方向:
高密度关节(减速器、电机、碳纤维结构)——机器人的“膝盖”,谁家耐用谁赢;传感器融合(力觉、视觉、触觉)——让机器人“不撞墙”的核心技术;运动控制算法——决定机器人是“优雅跑者”还是“铁憨憨”。


2.中期(2-5年):聚焦“能赚钱的场景”

高潜力领域:
工业场景(搬运、装配、质检)——需求明确,付费意愿强;医疗康复(外骨骼、手术机器人)——政策支持,毛利率高;商业服务(酒店接待、清洁巡逻)——人力替代逻辑最硬。


3.长期(5年+):布局“人机共舞”生态

具身智能OS(机器人的“安卓系统”);人机协作协议(如何让机器人和人类安全共处)。


建议跟踪头部研究院(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孵化项目,关注跨界巨头(如华为、小米)的机器人布局。


统一服务热线:
18117862238
邮箱地址:yumiao@jt-capital.com.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8层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  

快速链接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