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米以一场“双Ultra”发布会,成为一季度市场焦点。作为小米创业十五周年的献礼之作,小米15 Ultra以6499元起售价登场,携徕卡影像、骁龙8至尊版芯片、6000mAh超强续航等硬核配置,剑指高端市场。
这款被雷军称为“五年高端探索答卷”的产品,不仅代表着小米技术力的集中爆发,更映射出智能手机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再破影像天花板
小米在最新发布会上推出了备受期待的小米15 Ultra,这款手机不仅搭载了徕卡专业四摄系统,还带来了多项技术创新,展示了小米对极致用户体验的不懈追求。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现场霸气宣称:“让友商Ultra不再配称Ultra”,这不仅是对竞争对手的挑战,更是对小米15 Ultra强大性能的自信展示。
影像系统的革新
小米15 Ultra配备了索尼1英寸LYT900主摄、2亿像素三星HP9潜望长焦(支持28倍无损变焦),以及双5000万像素超广角与中焦镜头,形成了“口袋大三元”无断档焦段。其中,“夜神”模式通过超大光圈与算法协同,实现了全焦段夜景表现的显著提升。此外,动态AI人像壁纸功能依托第二代人像大模型,能够实时渲染光影和表情,突破了传统静态壁纸的边界。而ACES LOG电影级视频则首次在手机端实现了专业级色彩管理,降低了动态视频后期制作的门槛。
性能与续航的巅峰体验
在性能方面,小米15 Ultra选用了骁龙8至尊版芯片、LPDDR5X和UFS4.0的高配组合,并配合小米自研环形冷泵散热系统,确保游戏与多任务场景下的极致流畅。6000mAh金沙江电池(含硅量10%,支持1000次循环后容量≥90%),搭配90W有线/80W无线快充,进一步消除了安卓旗舰“续航焦虑”。这种配置组合显然旨在对标iPhone的续航短板,显示出国产安卓旗舰在续航方面的优势。
|从硬件对标到跨平台生态融合的战略转型
小米15 Ultra不仅在性能和影像表现上展现出色,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款旗舰机型标志着小米从单纯的硬件竞争转向了跨平台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这一战略转型不仅提升了小米产品的竞争力,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无缝的体验。
战略转向:深度兼容苹果生态
小米15 Ultra最引人注目的战略转向在于其首次实现了对苹果生态的深度兼容。新增的“跨账号局域网互传”功能允许用户直接与iPhone、iPad、Mac设备无缝传输文件,打破了安卓与iOS之间的生态壁垒。尽管这种做法并非小米首创(此前OPPO已实现类似功能),但小米的战略意义更为深远。
生态体系的核心:人-车-家
小米的智能手机不仅仅是单一的消费电子产品,而是整个“人-车-家”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打破与苹果生态的界限,小米旨在争夺高端用户的存量市场,特别是那些考虑更换手机但担心转换成本的iPhone用户。通过“无痛迁移”功能,小米降低了用户从苹果生态切换到小米生态的成本,从而吸引更多潜在用户。
竞争优势与差异化
相比竞争对手,小米的策略更具前瞻性。虽然其他厂商也实现了与苹果生态的兼容,但往往仅限于有限的单品,并未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小米则通过其“人-车-家”战略,将智能手机作为进入更广泛生态系统的一个入口。这意味着,当苹果用户选择小米手机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入一个更加全面的生态系统,涵盖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
两层战略意图
构建开放生态话语权:通过兼容协议反向渗透,为小米汽车(如SU7 Ultra)和智能家居等生态产品铺路。这不仅增强了小米生态系统的吸引力,还为未来的产品线扩展奠定了基础。
重塑行业竞合逻辑:不再局限于国产厂商之间的内卷竞争,而是直接与苹果争夺“生态定义者”的地位。这种战略升级使小米站在了更高的产业层面,成为行业的引领者而非追随者。
|高端化战略怎么走?
自2024年2月起,小米股价从13港元的低点开始持续上升,尤其是在下半年每个月都有显著涨幅,并于2025年2月9日正式进入万亿市值俱乐部。这一成就不仅得益于小米汽车业务带来的利好,也离不开其手机高端化策略的成功实施。
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指出,小米在高端市场的策略非常成功,产品线覆盖了从小米数字系列到Pro、Ultra以及折叠机型等多个细分市场。由于长期培养的不同价位段用户基础,小米在高端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在600美金以上的市场中,小米已成为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之一,仅次于华为。
数据显示,在全球智能手机600美金以上市场,华为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9%下降至2024年的7%,而小米作为新入局者获得了大约1%的份额。在中国市场,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小米在600美金以上价位段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5%增长到了6%,出货量同比增长4%,达到150万台,仅次于苹果和华为。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小米在未来仍需面对诸多挑战,尤其是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平衡问题。从2024年Q2和Q3两个季度的财报来看,虽然小米的整体营收恢复了增长,同比增速保持在30%左右,但毛利和经调整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却低于收入增长速度。例如,去年Q3的毛利和经调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7.2%和4.4%。
具体来说,销售成本增加了约190亿元,主要来自于汽车和手机的销售额增加以及手机核心零部件成本上升;研发开支和销售及推广开支分别增加了约10亿和15亿,主要用于汽车销售推广以及手机X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物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