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动态
央行为何宣布暂停买入国债?
发布时间:2025-01-19

image.png

1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image.png


消息发布后短短十余分钟内,银行间市场国债成交收益率走高约3BP。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11收益率从9:00前的1.6425%升至1.67%,3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006收益率从1.9125%升至1.95%,升幅分别为2.75BP、3.75BP。


数据显示,2024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6%附近下行至1.6%附近,全年回落幅度近100个基点。2025年开局,为何央行作出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的决定?


01


|长期国债投资性价比下降

随着长期国债收益率逐渐接近历史经验走廊的下方,其投资性价比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可以将国债和存款视为具有一定替代性的投资选项,两者均无信用风险,但各有特点。


国债与存款的区别

波动性:国债价格会随市场变化而涨跌,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相比之下,存款则提供固定的利率回报,没有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收益特征: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通常在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之上,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之下波动。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接近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意味着国债通过票息带来的收益优势相对存款而言显著减弱。


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趋近于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表明国债的投资吸引力正在减少。对于追求稳定回报且对价格波动敏感的投资者来说,存款可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尽管国债仍能提供一定的资本增值潜力,但其波动性增加了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收益率差距缩小的情况下。


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国债相对于存款的投资优势明显减弱。对于寻求低风险、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而言,现在可能是重新评估这两种投资工具相对价值的好时机。存款不仅提供了类似的信用风险保障,还避免了国债的价格波动风险,从而成为更加稳健的选择。


02


|降息预期推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下界

市场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反应已计入了显著的降息预期,根据降息预期指数显示,投资者普遍预计2025年的降息幅度将超过2024年。这一预期在中央于12月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明显强化。


降息预期的影响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所以迅速逼近其历史经验走廊的下界,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市场强烈的降息预期。通过衍生品定价计算得出的降息预期指数表明,投资者对未来一年内利率下调的信心不断增强。从指数走势来看,自12月中央宣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这种预期变得尤为显著。


市场情绪变化

随着降息预期的升温,投资者对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这不仅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定价,也反映了市场对于经济前景和政策响应的预期。特别是对于10年期国债而言,收益率的快速下行体现了市场对中长期利率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


03


|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引发次生风险的可能

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时,央行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还需兼顾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024年下半年,央行多次强调利率风险的问题,特别是在6月14日,《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内部方面,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外部方面,人民币汇率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尽管当前存在诸多利空因素,但这些风险有时被投资者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因此,《金融时报》呼吁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守护好“钱袋子”。


8月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明确表示将“对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开展压力测试,以防范利率风险”。这一表态反映了央行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高度重视,旨在确保金融机构在面对利率波动时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9月底以来财政政策的逐步发力,上述担忧和约束一度有所缓解。然而,近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使得利率风险再次成为央行关注的焦点。这种情况下,央行暂停购买国债可能是为了重新评估市场状况,并防止潜在的金融不稳定因素积累。


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一方面,需要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等多项目标;另一方面,要应对银行净息差收窄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具体挑战。在此背景下,央行采取审慎的态度,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适时调整政策工具,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投资者也应提高风险意识,谨慎对待债券类资产的投资决策,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


统一服务热线:
18117862238
邮箱地址:yumiao@jt-capital.com.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8层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  

快速链接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