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从政策内容看来,几乎是财政部权限内能够给出的顶格政策支持。发布会释放了哪些重要的信号?竞泰为您解读!
解读一:本次发布会给出哪增量信息?
从收缩性财政转变为扩张性财政
扩大财政支出:2024年计划财政赤字为4.0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8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为3.9万亿元,增加1000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利用2023年增发国债的资金,使全年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8.55万亿元,维持高支出强度,支持高质量发展。
优化税费优惠: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继续推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并完善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今年前8个月,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已减税降费及退税超过1.8万亿元。
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监督地方合理使用增发国债资金,支持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和使用,支持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建设,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同时,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扩大适用领域和资本金使用范围,助力地方在关键领域补齐短板。今年前9个月,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6万亿元,支持了超过3万个项目的建设,用作资本金超过2600亿元。
解读二:主线上,哪些逻辑改变了?
中央加杠杆空间较大+政策重点转向需求端
首先,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期; 其次,非经济因素如地缘政治环境、社会激励机制以及信心问题,加之地方政府因财政压力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最后,短期内宏观经济供需不平衡,表现为总需求不足和价格信号微弱。
此次政策调整,通过中央增加杠杆空间并将重点转向需求端,有助于防止地方债务风险暴露,缓解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同时也利于改善预期和信心等非经济因素,从而阶段性地缓解上述第二和第三层面的部分问题。
然而,仍有几个方面需要时间来解决: 一是持续性问题; 二是诸如激励机制等非经济因素,以及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的地缘环境; 三是产业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时间来实现产业升级。
因此,在此次政策发布之后,虽然短期内经济逻辑可能有所改善,尾部风险也得到了显著缓解,但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有待加强。
解读三:对经济的影响?
化解尾部风险,畅通经济循环
化解债务:降低尾部风险,畅通经济循环。化债虽不带来增量资金,但通过存量置换降低了债务成本,有助于减少尾部风险。尽管短期内对经济的直接拉动有限,但从长远看,减轻债务负担能够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循环更加顺畅。
银行资本注入:增强金融支持力度。银行资本注入是一种增量资金,旨在增强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此举有助于维持银行的净息差,进而促进信贷投放。不过,其效果显现的前提是实际融资需求的恢复。
房地产市场:存量与增量并举。房地产市场的措施既有存量资金的应用,也有增量资金的支持,其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专项债可用于土地储备及收购存量商品房,允许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用于消化存量房,这不仅解决了专项债缺乏合适项目的问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然而,鉴于当前商品房库存较高,从资金投入到房价稳定还需一段时间,并依赖于需求端政策的支持以及居民购房意愿的恢复。在“严控增量”的方针下,房价企稳到投资回升也需要一个过渡期。
解读四:对市场的影响?
股略偏正面,债表现分化
股市:稳定预期与市场情绪。中央明确加杠杆的方向,并给予“较大”增量资金的预期,加上年内有待落实的存量资金及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这些都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情绪。随着股市估值回归合理区间,市场行情已步入验证稳增长政策的第二阶段。投资者需密切关注预期差异。虽然此次财政规模的具体数字尚不明朗,但传达出的诚意和预期空间整体上是积极的。商品市场对此也做出了积极反应。
利率债:短期防御为主。短期内,由于经济数据可能出现波动及潜在的供给压力,利率债市场将以防御策略为主,尽管基本面的长期逻辑尚未改变。经济数据的改善并不意味着核心矛盾的解决,许多非经济因素和结构性问题仍需时间来化解。虽然经济下行有托底措施,但上行动力尤其是持续性仍需验证。
基本面分析
从基本面来看,市场预期的改善并不等同于核心矛盾的根本转变。很多非经济因素和结构性问题都需要时间来解决。会议强调了指导地方稳妥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和推动融资平台转型的重要性。隐性债务的加速置换可视为减轻部分转型平台的债务负担,为它们提供转型的时间窗口。长期而言,转型平台或将逐步剥离基建业务,厘清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最终实现与地方信用的脱钩。市场可能会重新依据基本面来定价此类主体。
因此,建议持续关注城投主体的存量债务处置路径、业务转型进展、股权变动及财政补助的变化等情况,以明确平台是否继续保持“城投”属性或是走向“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