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央行提到,将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报告提出,要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从一季度金融数据看,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信贷节奏更加平稳,为后三个季度贷款投放留有后劲。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从多家商业银行处获悉,4月贷款增速相对平稳、“小月不小”,金融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目前,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对此,报告分析,首先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其次是当信贷存量规模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最后是直接融资有良性替代效应。
报告明确,下一步,要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宏观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
|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
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报告专栏文章《如何看待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提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
“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报告称,近年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4月下旬以来,长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回升。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继续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通胀筑底回升的预期也更为一致。从近期收益率走势看,在中国人民银行多次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进行发声后,市场投资策略也有所调整,投资者更加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投资行为趋于稳健理性。
|金融加码支持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为支持实体经济留有后劲,提升信贷增长的质效和稳定性。一季度,金融机构信贷冲高现象有所缓解,在保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投放节奏更趋均衡。
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3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45%和3.95%,分别较上年12月持平和下降0.25个百分点。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9%,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着重分析了信贷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强调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其原因包括三方面: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直接融资的良性替代效应。
|贷款主要投向重资产领域
目前我国贷款余额近250万亿元、存款余额近300万亿元,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通过专栏文章《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报告分析银行存贷款流向,用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以及市场关于“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的疑问。
从“钱去哪”角度看,报告显示,过去我国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在行业和期限结构上,以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为主,中长期贷款居多。但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得到的融资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通胀仍保持低位。
竞泰解读|货币政策下一步动向是什么?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