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动态
科技|一箭11星,成功发射入轨!
发布时间:2024-02-16

25292454-GesEQB.jpg?auth_key=1708271999-

近日,国内卫星产业又传来好消息!2024年2月3日,11颗卫星通过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顺利将所有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所有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5292454-g8nwAx.jpg?auth_key=1708271999-


这个未来出行星座有什么用?全球那么多巨头都在抢建星座,这里面有哪些门槛和挑战?


01


|一箭11星成功发射入轨

这次发射入轨的11颗卫星,全部属于吉利未来出行星座。该星座由时空道宇推出,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


2022年6月2日,时空道宇曾经以“一箭9星”的方式将星座首轨9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组成了星座第一个轨道面。此次的11颗,将组成星座的第二个轨道面。


按计划,到2025年,他们将完成星座一期全部72颗卫星的组网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再往后,就是扩展至168颗卫星的星座二期,届时将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最近几年,卫星产业发展迅猛,关注热度持续上升。时空道宇开年就抢了个“头彩”,不仅给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喜庆,也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新一年征程的序幕。


25292454-IkWzzX.jpg?auth_key=1708271999-


02


|未来出行星座有什么用?

卫星星座之所以会成为热门,主要还是因为有需求的驱动。地面通信网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庞大的规模。但是,针对沙漠、山区、森林等偏远地区,以及海洋、天空等非陆地场景,地面网络仍存在短板,满足不了人类活动的需求。


多颗卫星所组成的星座,可以带来全方位的空间覆盖能力,有效弥补地面网络的不足,满足数字时代的人类全域无缝连接需求。


高通量(HTS)和低轨道(LEO)技术的崛起,给卫星产业落地创造了新的机遇。卫星星座所提供的通信、导航(定位)和遥感能力,在交通出行、户外探险、交通物流、航空海事、能源矿产、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等众多领域,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卫星应用的商业价值,正在迅速提升。而围绕卫星产业的竞争和布局,也才刚刚开始。


03


|国产星座,实力如何?

不同类型的星座具有不同性能指标和性能要求。对商业卫星星座而言,更关注核心的商业化应用指标,例如遥感卫星星座更多关注对特定区域重访时间、频率约束等;导航卫星星座更多关注导航精度、覆盖重数等;通信卫星星座更多关注链路特性、覆盖重数等。


在商业卫星产业链中,门槛高、环节多、复杂性强是显著特点,因此创业公司多聚焦在某一细分领域,而国内低轨卫星星座的组建并不容易,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卫星量产,以满足短期内快速建设星座的要求;其次,是高可靠、低成本的运载能力,万无一失地将卫星送入太空,满足星座建设需求;第三,最为关键的是商业模式的落地,否则巨大的星座建设投入无法长久持续。


随着两个轨道面的成功部署,时空道宇成为继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公司(Orbcomm)、一网(OneWeb)、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之后,有独立建设并运营商业卫星星座能力的企业,同时也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星座整轨部署的商业航天企业。


第二轨卫星部署测试成功后,星座便可以顺利进入到工程应用阶段,为时空道宇在2024年下半年星座的第三个轨道面发射做好全面的准备,届时时空道宇将正式在全球推出商用服务。时空道宇将于2年内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


按照时空道宇目前的规划,星座二期将扩展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为人类出行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领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服务。


04


|角逐万亿市场,中国商业航天厚积薄发

从市场量级上来看,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已经初具雏形,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增长迅速。有第三方市场机构预测,2023年-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2.8万亿元。


国家更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2023年底,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低轨道空间能容纳的卫星数量约为10万颗。越来越多国家推出低轨星座计划。海外如星链(Starlink)、一网(Oneweb)已规划成千上万颗低轨卫星星座计划。目前,星链(Starlink)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5600颗。中国商业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未来将有3万-4万颗低轨卫星升空。在综合因素作用下,未来5年我国低轨卫星制造及发射需求有望进入“指数级”增长的爆发期。


这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像时空道宇这样的头部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还有90%缺口,卫星量产至关重要,而这部分缺口是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要市场。


05


|国内创业公司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竞泰看来,商业化落地的时间应该有所区分。第一是商业场景测试,第二是规模化商用市场的确定。这两点是完全不同的。国内有一些商业航天公司,包括传统航天,找到了一些固有的卫星刚性需求的市场,但是市场呈现碎片化,或者是由政策主导,市场体量不大的特点。商业航天一定要找一个规模化应用的市场,这是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选择的方向,向未来的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消费电子行业发展。


这是一个非常大体量的规模化市场,也是时空道宇商业判决的先提条件。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创业公司也面临一些挑战。第一是卫星的量产,它的量产要求是在高可靠性低成本情况下可实现量产,第二是运载,我们要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运载,满足卫星的整个轨道面部署。第三更为关键的是商业模式的落地,否则,巨量的空间基础设施的投入无法长久地持续,必须有商业服务落地,而且要能支持整个商业卫星星座的建设成本。


目前时空道宇已经形成以上海研究总院为核心,南京、西安和武汉研发中心为支撑的研发体系,建立广州、青岛两大业务运营总部,设立北京商务中心,并在浙江台州建起一座卫星超级工厂,完成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SpaceX已通过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盈利,证明这样的商业模式是能够跑通的。全产业链布局,一方面是商业应用闭环得以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核心系统数据和技术的自主掌控,构建起自身的行业壁垒。因此,时空道宇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自身高效产业协同、更优的成本控制、更快的市场拓展速度等多种先发优势。


06


竞泰观点|天地一体化才开始

如今中国航天产业正加速向着商业化、市场化发展,而以时空道宇为代表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立足中国庞大的商业卫星应用市场,建立起自身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加速商业航天商业化、规模化、全球化步伐。


商业航天,是一项高门槛、高投入的事业。但是,它也能够带来高回报、高收益。根据行业机构的数据,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增长迅速,2017-2024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到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的规模将达2.8万亿元。


想要分享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离不开技术上的创新、人才上的积累、资源上的投入。时空道宇在这个领域上的长远布局与深耕,毫无疑问将帮助自己奠定市场竞争优势,收获更多回报。

统一服务热线:
18117862238
邮箱地址:yumiao@jt-capital.com.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8层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  

快速链接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