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号,中石油8GW光伏组件集中采购开标。共吸引了47家企业报名,但面对这120多亿的大单,参与企业报出的均价是1.68元。
4月10日,华能贵州光伏组件中标候选人公示,第一名——常州华耀光电的核算投标单价仅为1.533元/W。
4月13日,风脉能源组件集采中标公示,通威以1.596元/W的单价中标。
中低报价序幕来开,光伏价格战全面开始。2023年或将成为光伏企业的分水岭,行业大概率会经历一场洗牌。
|硅料价格下滑,一体化反而让组件还有降价空间?
今年以来,结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InfoLink Consulting以及上海有色金属网(SMM)统计的价格发现,各家对于多晶硅致密料最新一期的成交均价分别为20.67万元/吨(3月29日价格)、20.2万元/吨(4月7日价格)、20.25万元/吨(4月10日价格),整体延续了缓跌下行趋势。
多晶硅料最新价格已经逼近20万元/吨。
但硅料供给环节的松动并未就此带动整个产业链价格下滑。与此同时,组件报价近期亦表现分化。在需求支撑与原材料涨跌互现的背景下,地面大型项目组件价格持续下探,可分布式项目价格有所上调。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产业链价格如何变动,“一体化”似乎已经成为龙头企业抗风险的共识。
在过去一年中,组件上压下顶,对上承受着上游的成本压力,对下承受着降价的集采招标压力。光伏企业选择一体化,保证供应链安全是一回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体化的组件企业其实赚的是硅片、电池片环节的钱,只不过将利润体现在组件上而已。
近期上机数控、TCL中环均宣布加码扩产新环节——前者官宣组件项目,明确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后者虽然一直未明确“一体化”,但亦于近期宣布百亿募资完善电池环节。大家都在做一体化,其实又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所以,即使硅料、硅片、电池价格回不到以前的历史最低点,组件的价格仍可能有相当的下降空间。
|产业链下游价格博弈激烈
在业内看来,硅片上涨的动力并不持续。
InfoLink Consulting分析认为,单晶硅片单月产量将在4月得到幅度比较明显的增长,预计可达46GW至47GW,环比提升约11%至13%。“而且预计5月仍有增长空间,但是目前观察4月硅片环节暂时难以发生大规模库存堆积现象,然而182mm规格硅片价格的上涨动力也已经缺乏。”
今年光伏产业链材料瓶颈转向辅材环节,包括高纯石英、POE膜、IGBT等材料在内。但这些材料供给偏紧,促使硅片、组件等主要环节价格走势表现得较为独立。特别是在组件端,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4月7日的价格数据,国内单晶PERC182mm尺寸和210mm尺寸成交均价分别为1.735元/W、1.745元/W,环比涨幅均为0.30%。
组件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随着后续供需结构的改善,组件整体价格走势预计是逐月下行,但不排除会有阶段性的价格波动。
在业内看来,随着上游硅料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产业链利润有望在2023年向下游转移。
从利润占比来看,组件环节的利润占比从2019年的26.67%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12.87%,主要因2020年后硅料环节的大幅提价。可考虑到未来硅料价格下行趋势较为确定,组件环节利润在未来或有较大改善。
|我国现有的光伏制造产能有些过剩了
2022年底,我国电池产能约490GW,组件约650GW。
也就是说,即使不用新建任何产能,对应2023年全年光伏装机最乐观的400个GW的需求,不用考虑海外电池、组件的产能情况,也已严重过剩!
今年以来,行业扩产可以用疯狂来形容。InfoLink预测,2023年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总产能都将超过800GW。
在过去,统计行业的产能产量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抓住几家头部企业的扩产计划、投产情况,简单加总即可。现在则有些混乱,老玩家、新玩家实在太多,扩产起来一个项目不搞个10GW简直都不够看了。
就以TOPCon为例,今年上半年,黑马钧达的TOPCon电池产能就将一跃达到31GW,仅次于晶科的35GW,位列全行业第二。还有,像润阳这种从来不做组件的小玩家,忽然横空出世,不讲武德从头部组件企业口中直接抢食。
根据IRENA最乐观的预测,2026年的全球光伏装机也就458.8GW我们姑且按500GW算,1.15的容配比,需求不过575GW。到那时,我们现有的产能仍然富裕。
也就是说,制造端其实已经提前透支了全球三、四年的需求。
过剩的结果是什么呢?量不会变,但价会变。一方面是众望所归的无限“风光”,一方面是产能过剩隐忧下的跨界与扩产。
光伏价格战,已经开始了。这是一场选拔赛,也是一场淘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