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14日对外发布。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意义何在?竞泰帮你解读。
“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纲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
纲要还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内需潜能不断释放;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畅通经济循环,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
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居民消费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将围绕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拓展农村消费、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大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其中的一项重点就是要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改善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将为投资需求合理增长增添持久动力。
纲要还部署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三大重点任务。
在投资领域层面,《纲要》分别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新基建三大板块提出了具体的任务部署和要求。
第一,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一是注重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投资力度,并不断提升对先进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二是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政策层面上可以继续通过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第二,创新完善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规划》提出:“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不断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在科创金融方面,通过科创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展科创金融来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效率。从业务实践来看,仪器设备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研发保险等金融工具的发展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研发融资。
2022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银发[2022]260号,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不仅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创新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信用贷款等多种类科创金融信贷产品的要求,而且针对科技企业无形资产抵质押品的估值难、流转难等问题提出了“技术收储机制”的解决方案。同时,还提出了以“远期共赢”利率定价机制解决银行贷款还本付息要求与科创企业收入特征不匹配问题的方案。
第三,聚焦跨区域,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在交通领域,要重点关注区域间、城市群间、省际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强调要围绕城市群、重点都市圈建立城际铁路网及城市轨道等。在能源领域,要重点关注电力生产与输送,优化煤炭产运结构,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特别关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如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在水利领域,仍需关注跨区域的引调水工程,防洪大堤建设以及大型海水淡化设施建设等。
在物流领域,重点关注“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在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关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其中,生态保护补偿涉及跨区域的生态环保责任、财力补偿的划分,对地方财力也会有影响。在社会民生领域,主要涉及医疗、教育、养老、婴幼儿、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完善,上述领域可能成为未来政府投资的重点方向。
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特别需要关注公共服务的下沉,如县级、乡镇医疗资源及设备、基层办学、普惠性养老、县级文化设施等。
第四,布局信息、融合、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信息智能场景的运用。二是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重点以数据与交通、能源、生态、水利等方面的融合建设。如新基建与交通物流、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新基建与公共服务领域融合,大数据技术与物流领域深度融合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三是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纲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一是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工作包括: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
二是要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路径包括:促进数据、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传统产业汇聚;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对于再制造产业,《规划》提出要规范发展。
三是优化区域产业产能布局。重点是支持石化化工、钢铁等重要基础性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等,支持引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优化区域产业产能布局的工作安排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相呼应。
在配套制度层面,《纲要》主要对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
第一,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为重点,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重点领域涉及服务消费领域、自然垄断服务领域、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对于服务消费领域,放宽准入限制。
《纲要》提出:“实施宽进严管,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消费领域取消准入限制。”此举将在服务消费领域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供给。
第二,投融资体制改革将分别从扩大民间投资、政府投融资等角度入手。从扩大民间投资来看,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数据显示,自2012年有民间投资统计口径以来,全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55%以上,是投资的主力军。
根据《纲要》,一是要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鼓励和引导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从政府投融资来看,一是持续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补短板领域支持力度;二是有序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健康发展,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三是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第三,完善投资管理、健全项目融资机制。在投资管理方面,投资管理主要以审批制度改革为主,包含完善审批流程、制度间衔接、法规制度等,结合信息技术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同时,从项目监管来看,通过投资审批数据部门间共享,更能加强投资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在项目融资机制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提供更多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四,为吸引高质量外资,进一步优化国内营商环境。根据《纲要》,未来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三个方面。其中,在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方面,“加强数据、知识、环境等领域产权制度建设,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这表明,伴随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全球对数字要素保护诉求与日俱增,加强数据产权制度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