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首次公开披露公司最新经营数据:2024年度营收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实现显著增长。2025年初,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交割,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阿里、蚂蚁集团、吉利资本等联合领投,融资金额近7亿元,投后估值超120亿元。
此轮融资或为宇树科技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公司上市计划已进入筹备阶段。
|一场资本盛宴即将启幕
可以说,宇树科技之所以能站上“神坛”,离不开产业资本和投资机构的共同努力。但有意思的是,在这轮融资中,原本计划投6000万元的比亚迪在最后一刻退出了。虽然原因不明,但这并没有影响宇树继续前行的步伐。
多位投资界人士认为,宇树本轮融资实际上是“Pre-IPO”阶段的最后一轮融资。一位老股东甚至直言:“本轮大概率是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这意味着,这次融资不仅是新投资者们入局的关键节点,也是为了推动宇树叩响IPO的大门。
5月底,宇树的公司类型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兴也以多重身份完成了工商登记。虽然宇树方面表示这只是常规变更,但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其上市计划的明确信号。
知情人士透露,宇树正在做上市前的一些资本运作,比如将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以此提高股本。这一操作不仅符合监管法规的要求,还能优化发行方案,提升公司的吸引力,是走向公众化的重要一步。
上市地点:A股还是港股?
关于上市地点,有老股东透露,宇树计划在今年底向交易所递交材料,首选很可能是A股,之后再择机登陆港股。此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访问杭州时曾与王兴兴交谈,问及是否有赴港上市的计划,王兴兴的回答颇为暧昧:“后续有可能,但不确定。”
宇树想要上市的决心非常坚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如果不尽快上市,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市场上除了宇树,还有智元、银河通用等竞争对手,宇树背后的投资机构都在积极推动它尽快上市。
此外,宇树的上市之路还得到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加持。国家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加上浙江省政府的认可与推荐,将进一步提升宇树IPO的效率和成功率。
|宇树有多火?投资人眼里是“手慢无”
宇树到底有多受追捧?投资人们几乎是疯了一样地往里冲;公司估值涨得飞快,市场甚至开始给它打上“准独角兽”标签;一级市场的老股一度被一抢而空,短短三天就没了!
比如今年初,“宇树概念股”股价集体逆袭,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极高期待。而在一级市场上,这种热情直接体现在:宇树的老股都被抢疯了。有投资人透露,当时有人愿意以100亿+的估值接盘老股,比去年9月的70亿估值高出一大截。
随着宇树IPO进入倒计时阶段,机构们也都急着“上车”。为什么这么着急?
因为根据规定:企业在IPO申报前6个月内新增的股份,要锁定36个月。换句话说,如果你现在不抢在6月底前入局,那下一次出手就得等到三年之后,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太高了。所以,很多投资人把这次融资视为“退可攻、进可守”的关键决策点。
虽然价格贵,但几乎所有的投资人一致认为:宇树是人形机器人赛道中不可忽视的优质标的。
无论是出于FOMO(错失恐惧)心理,还是为了卡位未来可能爆发的机器人产业,大家都觉得——不投宇树,等于掉队。一些投资人甚至大胆预测,宇树未来的市值有望达到300~500亿元。
不过,这股热潮中也有“冷静派”。比如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就在3月底公开表示:“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他直言,这类项目的估值已经炒得太高,风险也随之上升。不只是他,就连宇树自己的部分老股东也在内部会议上表达了担忧:
“120亿的估值是不是有点高了?”
“要不要先退出一部分,而不是继续加码?”
这些声音虽然没成为主流,但也说明一个问题: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闭着眼睛往上冲。
不止是宇树,整个行业都在加速狂奔。比如成立才两年的智元机器人,估值已经飙到了150亿元。在这种背景下,宇树的股东们也在认真思考:如果未来商业化不如预期怎么办?如果行业出现变数又该如何应对?因此,不少机构也开始评估自己手中的筹码是否足够安全,有没有必要提前做一些“落袋为安”的准备。
|投资者抢夺技术话语权
业内人士认为,早期的机器人项目之所以能吸引新投资者,主要是因为这些投资人想抢夺技术话语权。但当大厂成为融资主力军后,更多是以产业投资或战略投资的角色入场,考量在于业务协同与未来战略布局。
巨头们的豪赌,其实是他们对AI场景化落地的一种延伸。比如:英伟达、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会用宇树的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或AI训练;约20%的客户则将其应用于安防巡检等工业场景。
宇树的早期投资者赵楠曾公开表示,四年前宇树就有70%的客户是海外实验室和科技巨头,用于二次开发或AI训练。去年末,宇树发布了一款四足机器人,这款产品被黄仁勋看中,顺势成为了英伟达“合作严选”之一。
很多公司不做硬件或机器人本体,但他们需要其他企业的机器人来研究AI,而宇树就成了它们的“试验田”。在投资者看来,这些客户的认可证明了宇树不仅仅是个“大玩具”,而是真正有价值的商业和技术平台。
那么,为什么宇树能被这么多AI机构看中呢?
宇树在关节模组、主控板等核心环节做得非常出色,堪称行业领先。此外,宇树还有个特别的称号——“价格屠夫”。
按照各部位零部件成本测算,宇树人形机器人G1总硬件成本约为8.6万元,进阶版总硬件成本约为19万元,远低于特斯拉Optimus的约36.8万元。王兴兴曾在介绍宇树机器狗时表示,未来的机器人应该和猪肉一样按斤售卖。这种高性价比让宇树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